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海地重建路遙遙 台灣關懷揚國際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1日電)海地災民親人陰陽兩隔、無家可歸的悲劇一幕幕上演,台灣的國際救援團體伸出援手,展現地球村成員的責任,但重建工作百廢待舉,友邦的民眾更需要長期的協助。

貧窮的海地,遇上百年大地震更是雪上加霜。台北醫學大學專員程哲仁在海地10天來的觀察,台灣的人道救援海地雖然只是杯水車薪,但人道是普世價值,讓中華民國在國際更受到尊敬,連國際媒體也顯著報導台灣救災行動。

不過,此次醫援海地也是國際間相互學習的機會。別人不願意做的,台灣團體挑起來承擔。團隊工作14個小時,每每熬夜到清晨的敬業精神,獲得各方敬重。

台灣路竹會除在海外工程公司廠區設置醫療站,也支援海地國家大學醫院的夜診。地震過後,首都太子港的醫院營運困難,5國20個組織,在醫院內搭起許多帳篷,充當病房。

會長劉啟群說,小兒科與檢驗工作由瑞士支援,內科病房由西班牙支援,急診由美國志工支援。但外國醫師到下午5時都紛紛撤退,夜間只剩下海地護士巡察,路竹會夜班人力支援急診室,獲得各國好評。

外科醫師趙益昇形容,未拆線、未照顧與附著蟲蛆的創傷,使許多難以處理傷口依然在海地人的手腳上。源源不絕的傷口與縫線一旦被消毒清洗,讓外科區的尖叫與哭泣聲,在所有科別中僅次於牙科。

世紀的災難,生離死別讓前往服務的年輕護理師林孟怡、黃淑秋受到強烈衝擊,每晚都會夢見病床上等待援助的災民。同行的國軍松山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沈建良與國軍北投醫院護理師鄢吟芝,都會給予安慰。

日夜溫差大、風中飄著腐臭異味,每天與死神拔河,讓醫療團工作壓力倍增,即使在離開海地後,黃淑秋終於釋放情緒,好好哭一場,但她說「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有機會,我還要回去海地幫忙。」

醫療資源與人力不足,讓不少病患到院前就死亡,即使活下來也無法受到良好照顧。鄢吟芝表示,喉嚨內有羊水或因嗆奶的嬰兒死在醫院,實在不忍。

以「自生自滅」形容不為過,1名阿媽送到急診室時已病危,醫療團成員為她臨終禱告,義工甄健明脫下衣服給阿嬤幫她穿上。鄢吟芝說,「她是最有尊嚴離開人世的病人,多數病人衣不蔽體。」

藥師吳明慧說,海地義診讓自己學習、成長、收穫更多,海地百姓的苦痛歷歷在目,好比人間煉獄,「雖然我們去做了,卻有很深的無力感,處理過許多長蛆的傷口,我們回來後,最後的結局會如何呢?」

海地的夜晚,猶如死城,除了幾戶經濟較好的有發電機,在倒塌的廢墟,還有很多海地人民努力的活下去,但苦難何時能結束?走過海地的醫療團員,有很深的無力感與無奈。

趙益昇臨走時,在病床上放上禮物,這些是同學託他帶到海地的。他說,經由義診的過程,才能看到海地人生命的韌性,多數的病人還在與食物、居所、災難本身的震撼,與失親的悲苦中波盪。

走過海地與多明尼加7次義診的劉啟群說,醫療團只能救急無法救窮,重建之路雖然遙遠,但擴充穩定的就業機會,才是讓海地人民站起來的長遠之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