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死刑議題能否理性討論 考驗社會成熟度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明宗台北10日電)1995年電影「越過死亡線」帶動美國社會思考死刑存廢,同樣的爭議這兩天在台灣上演。能否拋開情緒的相互指責獨白,理性、嚴肅討論這項議題,再次檢驗台灣是否是個理盲的社會。

檢察總長被提名人黃世銘日前表示,他贊成廢除死刑,但已判決定讞的死刑案件應執行。王清峰9日發表專文,強調廢除死刑「不應是未來的事,必須是現在進行式」,目前暫停執行死刑,為的是讓觀念慢慢發酵。

死刑存或廢,在台灣社會始終都是高度爭議。雖然不少人權團體與宗教團體都主張廢除死刑,但從多項民意調查中可看出,絕大多數民眾卻是持反對態度。

王清峰說,寧可下台,也不簽署任何一件死刑執行命令,「如果我能夠替他們(死刑犯)被執行,下地獄我都甘心」。但在國會,執政黨籍立法委員卻指王清峰的做法違法、違憲,應辭職下台,遑論許多被害人家屬的反對聲浪。

廢除死刑議題其實不只是國內議題,一旦台灣恢復執行死刑,可能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台灣的人權成績也將受影響,這些都是內閣團隊不得不思考的面向。

死刑存廢或可從長計議,但已判決定讞的44位死刑受刑人,一旦所有救濟途徑用盡,屆時是否執行,社會關注的壓力,極可能挑動這項議題的敏感神經。

暫停執行死刑可以是一種社會共識形成前的權宜作法,但是各界對如何形成社會共識,應該要有更積極的對話,而不是以不作為或遺忘,來擱置這個議題。

44位死刑犯若是能以他們的生死,來喚醒社會正視死刑存廢的嚴肅議題,也算是在餘生給台灣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生死課程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