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蒐集柑仔店 圓母夢憶童年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27日電)「媽!您終於有屬於自己的柑仔店了」這是收藏家張信昌今年清明節要告訴媽媽的悄悄話。為了圓母親與自己的夢,他努力收藏與收購,終於獻上寄不出去的禮物「柑仔店」。

第5屆「主題系列公仔展」正在台北縣中和環球購物中心展出,包括懷舊童年公仔區的大同寶寶等企業公仔、王子麵公仔,以及仿照古老雜貨店的「老台灣柑仔店」,相關令人思古幽情的展出品,都是出自張信昌的收藏。

張信昌的豐富收藏平時都展示在住家客廳,命名為「50年代博物館」,卻不對外開放。這次,在展場模擬出實體店面,儼然就是30年前的雜貨店翻版,讓他相當興奮。

「柑仔店」的大門陳列1輛腳踏車,後面載著玻璃木櫃,裡面裝滿奶粉、藥袋等瓶瓶罐罐,這是老闆外出至小村莊「喊玲瓏」(叫賣做生意)的行動柑仔車。

店裡面,翹鬍子仁丹、菸酒公賣局、黑松汽水等鐵招牌,吸引民眾目光,味素、奶粉、糖果球、日治時代的森永牛奶糖等民生用品與零食,一應俱全。在沒有量販店的經濟困窘年代,走趟「柑仔店」,幾乎所有的物品都採買齊全。


主題系列公仔展正在台北縣中和市展出,張信昌所收藏的「柑仔店」雜貨鋪夾娃娃機,機器側邊有「反共抗俄復興中華,直搗偽都粉碎匪共」標語,反應時代背景。(中央社)


58年次的張信昌收藏1000多件50年代民藝品,面對滿滿的展品,他說,喜歡柑仔店塞滿的窒息氛圍,這樣有鄉下人豪情的「澎派」(豐盛)。貨品雖雜多,但品項分類得宜,顯得亂中有序。

張信昌回憶,「一直讓我持續收藏柑仔店文物的動力,就是我的母親陳熟女士」他說,民國65年還小的時候,母親一直想要開間柑仔店幫忙家計,但有次互助會倒會,擔任會首的母親被迫賠償高額的會錢,家裡負債新台幣200多萬元,當時是相當大的數目,積蓄一夕化為烏有,從此母親夢想破滅。

陳熟多年前胃癌過世,張信昌沒有忘記母親的心願,他努力收藏50年代的民生用品,稍有經濟能力後,更不斷的收購。

時間與金錢堆積出夢中的老台灣柑仔店雛形,小至生活用品的黑人牙膏、牙粉、牙刷、鞋油,大至電唱機、電視機、公用電話,甚至電線桿,只要與柑仔店內外陳列有關的都不放過;雖然有些古董級的物品售價驚人,但為了收藏完整,還是忍痛購入。

皇天不負苦心人,張信昌說,今年的清明節祭拜母親時,可以輕輕的告訴她,「媽!您終於有間屬於自己的柑仔店了喔」。

收藏,不只滿足個人的嗜好,也為追尋一段記憶。他說,或許50年代的前人物質生活不富裕,但可以確認他們為下一代所做的努力。例如,在經濟艱困的年代,電視機或冰箱上面有個「大同寶寶」,不但是消費力的象徵,電器產品也讓生活更便利。

他說,收藏與收購是條不歸路,也要有財力與鑑賞力。張信昌感念前人所遺留下來的日用品,除了完成母親的遺願,也是蒐集童年美好的記憶,藉此對曾經為台灣努力過的前輩致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