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客家生活大小事 八音幸福伴奏

人氣: 92
【字號】    
   標籤: tags:

曾有1個年代,3、5名八音樂手在除夕夜裡挨家挨戶演奏,分送喜氣,順便賺幾個銅板。無論年節或婚慶,客家人的喜事,少了八音,幸福似乎就不夠完整。

中國傳統樂器八音指的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客家八音則常用嗩吶、笛、蕭、椰胡、鑼、鼓、鈸、揚琴等。1支嗩吶,2把椰胡,幾項打擊樂器,3、4個人就可組團。

傳統客家八音用於婚慶、廟會、祭祀、宴饗等場合,人生大事及日常生活都不可或缺,客家人的喜慶回憶,總有八音當背景音樂。

台灣戲曲學院校長鄭榮興指出,客家八音「從喜不從喪」,過去客家人辦喜事,再窮都要請1團八音演奏,當作「高尚的禮物」,「新娘沒聽到八音,還不上轎」,若嫌不夠熱鬧,也可以請好幾團一起演奏。

美濃客家八音團團長鍾彩祥學八音將近1甲子,當年學徒用稻穀當學費,學1管(1期)就要1000斤稻穀。走過數十年,當年八音樂團在婚慶場合吹奏的盛況,猶在眼前。

鍾彩祥表示,早年演奏機會很多,辦喜宴人家時常在婚期6、7個月前就付訂金預約,最忙的時候,「曾1個月只休息2天」。

為結婚場合演奏,通常要2天2夜,可見儀式之隆重。婚前1天上午,新人拜外祖、廟宇、伯公(土地公)、天公,都少不了八音。結婚當天,上午迎娶要奏樂,中午喜宴要奏樂,晚上還要「鬧新娘」,每1步都需要八音,且各有各搭配的曲子。

美濃嗩吶高手林作長說,在喜事場合吹奏最可看出樂手功力,時間既長,曲子記不多的樂手只好一直重複。

繁複的細節,說明文化發展到很成熟的階段,也顯示文化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連。可惜的是,時代巨輪不停往前走,總有些美好傳統如砂石從輪上滾落。

現在鍾彩祥每個月大約僅有1、2場拜天公的演奏,結婚場合就更少了,就算有邀約,也不再如過去2天2夜的盛大,而是縮減到半天就結束,甚至有以播放錄音帶取代樂隊的,傳統隱然沒落。

60歲的林作長說,過去學徒一旦學成嗩吶就到處表演,機會多,收入也高,現在就算學會,「沒有收入,也沒有地方表現」,傳承自然有困難。

林作長曾在社區大學教八音,也到美濃國中八音社指導學生,雖每週僅上課2小時,「至少讓小鬼們知道有這個東西」,因為「地方戲曲,不摸索、不了解,就保不住」。

同樣不願意八音沒落的「世客屏東八音樂團」團長兼指揮蕭吉紫,則是拋開古曲束縛,用八音演奏流行曲,從美國民謠「噢!蘇珊娜」、流行曲「山頂黑狗兄」、「淚光閃閃」,到自己譜的客家曲,期盼讓八音更有親和力,也讓年輕人更有興趣學習。

由於傳統八音單調重複,蕭吉紫就另外成立了成員較年輕的世客八音樂團,走自己的路。世客八音樂團的特色,除了曲目新穎,也在於現有的35名成員幾乎都是「門外漢」,從未碰過樂器。

已屆中年的團員來自各行各業,有的種田,有的養雞,有的開修車行。練團時間一到,他們就放下鋤頭及螺絲起子,拿起胡琴或簫,合奏一曲八音。

老樂手的童年,沒有華麗多樣的流行音樂,有的只是坐在樹下就可演奏、每逢重要場合必不缺席的八音。林作長說,對熟悉的東西,自然有一種說不出原因的喜歡,他們傳承八音的努力,也正是從讓年輕族群熟悉做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