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與火相遇聯展 年輕陶藝創作展現堅持

font print 人氣: 7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三位30歲的年青陶藝工作者,廖振淦、林炯宏、邱中均,在陶藝創作出現斷層,以勇於接受寂寞與經濟上考驗的堅持,讓作品更上層樓。這次「土與火的相遇」聯展,所呈現出不同的生活陶風貌,觀者可感受到各自所投注的情感,作品在台中文化中心聯展到9月8日。

69年次的廖振淦,國中就開始接觸陶藝,他運用崙背鄉含鐵量高的田土,加入柴燒作品的表面,呈現出金屬光的質感。作品採手塑,肌理呈現出自然純樸的風格,作者透過作品,將農村生活的感動轉化表現在生活陶之上。

70年次的林炯宏,退伍後決心成為專業陶藝家。作品主要以青瓷釉系為主,除了追求表現青瓷釉的溫潤質感,也嘗試改變釉的厚度,將上釉厚度加厚,在經過高溫燒製過程中,厚的釉在融化中自然流動所產生的形態,去掌握那最大飽和度的厚實感表現。林炯宏說,雖然失敗率會變高,但往往燒成的作品,所散發出來的厚實溫潤釉色,會令人感動。

71年次的邱中均,雲科大畢業後加入工作室,再從基本功磨練起。展出柴燒花器,跳脫出一般主流的備前或信樂模式的配土,以自行調配的深黑色調土色製作。在柴燒過程中,選擇落灰少的位置,以透過柴燒火的氣氛,拉出土中深層的金屬原素,呈現出有別一般風貌的柴燒作品。深黑色調的花器擁有深沉的黑,透露出寂靜的內斂,讓人感受到平靜。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0年苗栗陶藝獎,以「樂陶」為宗旨廣發英雄帖,廣邀全國愛陶人一同來參與年度盛會,享受創作與競藝的樂趣。
  • 泰北高中成人教育研習班陶藝課程在吳德賢老師認真教導下,學員們從理論與實做中體驗到陶藝創作的有趣與挑戰的刺激,讓研習過程更有成就感,張水明校長專程到教室看同學學陶狀況,對同學表現相當滿意,希望校慶能把作品拿出來展。
  • 北區陶藝教育聯誼會13日前往閃耀國際的超寫實陶藝名家陳景亮平溪新工作室參訪受到大師熱情招待,陳景亮並做專題演講以自己從事陶藝創作
    的心路歷程來與參訪的陶藝家們交流。
  • 北區陶藝教育聯誼會2010年北陶知性之旅20日在該會會長廖運鴻率領下前往山水有機稻場、藺草文化館、金良興磚廠、曾文生老師陶藝工作室、現代造型日月雕塑邱泰洋老師工作室參訪,藉由訪問觀察體驗學習在陶藝創作上大有收穫。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歐洲中世紀城堡台灣巡禮,有近百件捷克珍貴文物精彩亮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