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青少年心鎖 認同傾聽為「鑰」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2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灣台北專題報導)近日校園問題頻傳,青少年的偏差行為益發受到重視,其實這些孩子只是不斷地在尋求一種認同感,在內心深處渴望受到關注,盼有人肯傾聽心聲,並建立屬於他自己的成就感;但現在許多專家學者,都只從外在行為來個別解決,如霸凌、毒品、飆車砍人、凌虐…(增加)等,卻忽略其背後成因。

同儕認同 國二關鍵

長期關懷青少年的勵友教育中心主任吳益豐表示,從經驗上來看,國二是個關鍵點,國一剛從小六升上去還算單純,開始有環境適應或是課業問題需要克服,不過是否適應,將在國二開始發酵,同時出現同儕彼此認同的問題。

當孩子出現不對勁,父母是否可以及時發現、察覺至關重要,如果孩子無法獲得家庭支持,就可能會依附在勢力較為強大的同儕身上,來確保自己在族群的認同感,或避免被欺負。

這時有人釋出關心,加上對異性的好奇,很容易就會有男女朋友的交往關係,如果依附外在的團體為不良幫派,甚至可能衍伸為複雜的男女關係,父母發現後,便以偏差行為指責孩子,而與父母距離越來越遠,這時反而會認為這些勢力比起父母親更能接納自己。

台北市張老師推廣教育組長劉素芳談到,青少年從兒童被父母照顧階段脫離慢慢成為大人的過程,生理和心理都發生劇烈的發展,在這平衡過程中需要很多的認同,以及自我存在的價值,如果在家得不到,就會往外尋找。

有些孩子故意唱反調、做壞事,可能透露一種訊息,就是「我需要你注意和幫忙,只想要你聽我說說話」等,但是又不知如何開口,所以只能用反面的方式得到家人注意。她指出,假如父母太忙、兄弟姐妹有一方較優秀等,長期被忽視的孩子,就會用搗蛋方式來尋求父母注意。

適時溝通 尊重孩子

如何引發他們的正向力量,並了解傾聽他們的想法,才是最主要關鍵。吳益豐認為,這些所謂偏差行為的孩子總認為父母親並不了解自己,只關心表面上詢問讀書或是功課做了沒,沒有花時間去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久了自然就疏離。

在矛盾青春期狂飆的情況下,父母親若無法了解、傾聽孩子內心話,只用命令方式管教,孩子的自主性就會與父母產生抗衡作用,或是產生敵對。

他建議,應與孩子一起探討分析,做這樣選擇會有何後果,假如認為選擇不妥,也該試著予以尊重引導,而非用指導命令式來改變孩子的想法。

情緒易受影響 做出非理性行為

青少年重視朋友,尤其群聚更易滋事,造成無法控制的後果,他舉例,當大家在凌虐一個孩子,可能有其他的孩子在一旁鼓躁,進而加速他非理性的殘暴,而使出令人無法理解的可怕手段,事後了解發現,他並非出於本意,也回答不出具體原因,只是受到當時的氣氛所影響。

這些背後其實是充滿自卑和惶恐,總是在學習過程中被貼上不讀書的標籤,擔心別人看不起他,因此在暴力的背後,其實充滿著脆弱,所以只要在路上有人多看一眼就暴力相向,藉此證明自己的存在。

雖然大人對行為偏差的孩子頭痛不已,但是在擔心之餘,是否看見他們只是想被看見、被聽見與理解的心情,應試著用另外角度去接納他們,其實他們真的沒那麼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青少年正值叛逆期,常令許多父母傷透腦筋。有的父母過於嚴厲或嘮叨讓孩子更加叛逆,有的父母又過於民主,以為將孩子當朋友對待可以增加親子關係。但美國一位教育作家艾倫‧瑞特伯格(Ellen Pober Rittberg)撰文指出,教育青少年還是需要一些規範和倫理。
  • 【大紀元1月20日報導】找回廖國豪們系列報導(5)(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20日電)「大姐姐不要怕,誰欺負你,你跟我講」。談起輔導過的青少年,台北市少年隊督導員林佩儀莞爾笑說,別看這些小朋友個性倔強,他們的天真和善良,有時真的讓大人哭笑不得。
  • 上海剛公佈的去年中小學生安全事故報告指,2010年上海共有中小學生146萬人,發生各類安全事故1732起,比上年增加15起;非正常死亡學生79人,比上年增加11人。其中,在社會和家庭中非正常死亡72人,比上年增加8人,占學生死亡總數的91%;而過度的保護導致青少年兒童的防範意識差,「骨脆脆」的體質堪憂。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