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首屆校園電影「甲戲真作」開幕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9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容耕台北報導)校園電影拍攝製作完成各有通路,從
學習拍攝到完成,同學說真是辛苦,但也相當值得,因為她們從整個過程中看到自己付出心血所拍攝完成的作品,相當興奮。

泰北高中第一屆「甲戲真作」影展22日上午在泰北藝術中心舉行開幕式並公佈得獎名單,獲獎有最佳幽默獎「瑰肳」、最佳愛情文藝獎「瓶中信」,最佳驚悚獎「禍不單刑」,最佳詭異獎「詭髻」,最佳溫馨獎「留言遊戲」等作品。當會場宣佈得獎名單,現場歡聲雷動,充分顯示同學從辛苦創作過程所獲得的鼓舞,真的是不簡單。


泰北高中第一屆「甲戲真作」影展22日在泰北藝術中心舉行開幕式。(攝影:李容耕 / 大紀元)


由泰北高中廣三甲同學分組創作拍攝完成的五部影片,22日舉行影展開幕,由校長張水明主持,家長會長詹嘉宗、美廣科主任吳漢宗、學務主任高國慶以及家長、美工科師生參與下熱烈展開,場面相當熱烈,頒獎過程仿效電影影展先行播放影片在公佈得獎者,雖然是第一次舉辦影展,但整個過程誠如影片花絮中所一再強調的是過程的參與,充滿興奮、刺激、有趣與歡笑,透過拍攝過程,讓同學從做中學,也分別從學習中建立自信,影展成果獲得校長、家長會長、家長以及老師們的肯定,對同學來說這是一大鼓勵。


所有得獎影片得獎者同學受到家長會長詹嘉宗的鼓勵。(攝影:李容耕 / 大紀元)


廣三家甲導師鍾國文看到這樣的場面感動的掉淚,因為陪著同學一路走來感受良深。他在頒獎後表示,這次舉辦影展是嚐試教學中的一環,藉由同學的分工合作以及尊重同學的原創精神讓同學自由自在的發揮創作的理念,呈現真正的自我表達學習能力,劇本內容以校園為背景來拍攝,這是教學的過程,因此鍾老師強調每一部片子內容純屬虛構,因此並不會因為影片內容影響到學校的校譽,這是同學學習的習作。鍾老師強調,目前五部影片將在該校藝術中心安排場次放映,讓所有同學有觀摩學習的機會。

張水明校長與詹嘉宗家長會長都肯定同學的表現,美工科主任吳漢宗表示,藉由拍攝影片的過程,對明年該校將成立多媒體設計科,啟到一個很好的振奮激勵作用。來參加影展的家長紛紛表示,看到孩子的優異表現,證明選擇到泰北來就讀沒有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北市私立泰北高中今天舉行創校九十週年校慶,台北市長馬英九應邀致詞指出,全校師生展現活力,令人興奮,說明學校九十年來為社會培育無數人才。他並帶領全校師生高喊「泰北高中、生日快樂」。
  • 泰北高中標售校舍引發爭議,由於該校舍部分建物坐落於國有土地,國有財產局認為標售底價太高,影響其優先承購權,建議停標,但泰北高中仍執意標售,國產局因此宣布終止土地租約,若爭議無法解決,依規定可要求拆屋還地。
  • 泰北高中美廣之友會9日舉辦永安漁港暨九斗村休閒農場體驗之旅由該校校長張水明與會長張永東率領前往,活動兼具知性感性與休閒性。
  • 泰北高中29日下午在該校圖書館舉行全校教職員工衛生保健講座,邀請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系教授黃啟煌就常見的運動傷害與處置做專題演講。此外,也邀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劉美蘭講師就急救知識與技能示範操作CPR。張水明校長表示,透過專家學者的講解示範,對於常見運動傷害的預防有所認識,對於學習操作CPR,更是全校教職員工必須通過的考核。
  • 泰北高中成人教育研習班陶藝課程在吳德賢老師認真教導下,學員們從理論與實做中體驗到陶藝創作的有趣與挑戰的刺激,讓研習過程更有成就感,張水明校長專程到教室看同學學陶狀況,對同學表現相當滿意,希望校慶能把作品拿出來展。
  • 泰北高中週五23日舉行校慶活動將以百變秀登場,預料將會掀起校慶高潮,今年的校慶活動不一樣的同學變妝秀,自然會產生不一樣的火花,張水明校長說,看同學的表現可以瞭解學習成果的精彩。
  • 綠活博愛泰北最High,泰北高中展現九四週年校慶魅力變裝秀,由全體二年級同學卯足全勁賣力演出,充滿青春活力,老校長彭榮傑返校參加校慶活動,受到師生熱烈歡迎,雖然細雨濛濛,但阻擋不了同學的熱情。動態表演充滿活力,靜態活動呈現智慧結晶,校園真的綠活起來。
  • (大紀元記者李容耕台灣台北報導)「感恩惜福冬至大團圓」的冬至搓湯圓活動,22日在泰北高中熱烈展開,今年已經是該校第14年的民俗活動。
  • 屏東縣竹田國中在高雄中北扶輪社贊助下,開展讀報教育。不僅提升偏鄉學子閱讀能力、開拓國際視野,去年國中會考,竹田國中更是創下佳績,全校畢業生62%考取屏東中學及屏東女中,錄取率全縣第一。3月21日,竹田國中舉辦成果分享及讀報教育比賽頒獎。
  • 入學筒
    依據流傳幾百年的傳統,德國小學一年級學生在上學的第一天都要攜帶一個色彩繽紛的紙製圓錐體到學校,看起來像是個特大號的甜筒。究竟這個圓錐體裡面有何玄機?這項傳統又是從何而來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