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馬英九國慶談話的生機與轉機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2年10月22日訊】(新紀元週刊297期,記者趙芷菱報導)馬英九在10月10日國慶談話中,聚焦臺灣經濟及兩岸議題,宣示提振經濟的決心及方向,有學者回應表示,同意馬總統的目標,但在方法上,需要進一步探討。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在10月10日雙十國慶談話中,聚焦台灣經濟及兩岸議題,宣示提振經濟的決心及方向;並重申將繼續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擴大兩岸交流。引起社會上廣泛討論,有學者回應,在兩岸交流上表示樂觀但審慎以對;有關經濟則表示贊同馬總統的目標,但方法需要進一步探討。

邱俊榮:政府做法想法背道而馳

針對馬總統提出:「改造產業結構,提高薪資水準」、「排除投資障礙,擴大就業機會」,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表示:「我們都很贊同馬總統的目標,只是其所採用的方法卻無法達到提高薪資水準的目的。」他說:「政府過去花了很多誘因(優惠獎勵),還搭配能夠維持低成本的生產環境,結果產業結構還是沒有提升,這就表示方法是不對的。

我們時常將現在年輕人喻為草莓族,其實這些廠商才是『草莓廠商』,顯然他們並沒有因此而致力於投入創新研發上,過去這種只有『胡蘿蔔』(獎勵)而沒有『棍子』(懲罰機制)的做法,是很可議的。」

中國大陸採行大幅調高工資的方法,企圖調整產業結構。(AFP)

邱俊榮說:「當中國大陸採行大幅調高工資的方法,企圖調整產業結構時,臺灣卻還是以不要調高工資的做法,希望來提升產業結構;兩者做法相違背,然究竟誰是對的?」

他說,「臺灣政府的政策是主張不調高基本工資,行政院長陳冲在9月底否決了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主張的調高基本工資的做法,王如玄也因此辭職下臺。而馬總統談話中,卻希望產業要走向更高附加價值,勞工生產力才會增加,薪資水準也才能提高。政府這種不要調高工資的做法,卻想提升產業結構的想法,根本是相互矛盾、緣木求魚。」

他認為:「政府意欲擺脫過去那種衝大量去生產、微利代工的模式,可是,現在政府的做法卻是降低廠商的生產成本,此舉正好符合那些靠微利量產的廠商需求,讓他們不想也不需要朝產業升級的方向努力,與我們所希望的能夠朝客製化、利潤高的產業模式轉型,背道而馳。」

「然而,中國大陸正好相反——大幅調高薪水、淘汰不適應廠商。9日副總統吳敦義出席國際財經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的『世界的下一個十年-吉姆.羅傑斯』論壇,並讚美他能夠精準掌握投資趨勢。

吉姆.羅傑斯說,應該趁不景氣,淘汰一些沒有效率的廠商。他舉冰島為例,大家記憶猶新,三年前的財政困境,當時冰島並未拯救面臨倒閉的企業,熬過三年痛苦歷程,現在已展露新的希望。

還有,日本在90年代初期,因不讓「殭屍企業」倒閉,22年後的今天,日本股市已下跌80%,正可印證不該拯救那些原本就該倒閉的企業。

再以芬蘭為例,Nokia現在搞得很糟就快倒了,芬蘭政府認為已經給予很多資源,若還是無法提升競爭力,表示政府資源用錯地方,就該放手讓它倒。

反觀臺灣政府是大的、小的企業都不能倒,因為怕會影響就業,如此無法趁勢淘汰不適應廠商,產業要如何升級?政府給企業希望的低工資環境,它們卻朝大家期望的反方向走。

政府一方面不調高基本工資,一方面卻又希望工資能夠上漲?政府的思維,就是希望廠商可以存活著,長期下去也許市場上的薪資就會自動調高,這樣的邏輯是行不通的,因為廠商根本不會進步,如何期待將來會提升附加價值、生產力,而支付員工更高的薪水?臺灣政府的做法,與目標背道而馳。」

外勞政策可議

關於外勞引進,邱俊榮認為:「有兩邊說法,各有其理,引進外勞可以促使一些廠商回臺或吸引外企投資,又有一定聘僱本勞比例,可以增加本勞的就業機會;但是,這樣臺灣本地企業也會要求比照引進外勞做法,如此就會排擠掉本地勞工,也不無可能。」

「另外,這些進來的企業會跟本地企業產生競爭關係,如果本地企業被競爭掉了,就會減少僱用勞工,所以這個政策實是『兩面刃』,這些希望引進外勞進來的廠商,都是希望用便宜的勞工,這種企業對提升臺灣的產業結構是沒有幫助的,因此,引進外勞政策,既然有很多正負因素存在,倒不如將重點擺在其他更需要做的事情上。」

「而自由引進外勞、薪資脫鉤,可以減少中間剝削,這可以從制度面解決,但卻不是解決臺灣現今經濟問題、提高產業結構所亟需的政策。一樣符合了那些追求低成本、不想提高產業結構的廠商需求而已。」

「另有說法,認為引進外勞可以增加服務業消費等,單線思維是如此,但是普遍所得降低了,如何提高消費?所以最根本問題,還是在於如何提高所得,才能促進消費,而外勞政策根本難使本勞薪水提高、刺激產業成長。」

林向愷:維持技術優勢 停止臺灣接單海外生產

HTC因無法持續維持技術優勢,就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如何轉型成眾人關注的焦點。(AFP)

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認為,「技術優勢」本來就是經濟成長的動力,也正是廠商需要努力維持的困難所在,但在這點上政府並沒有提出方案;以HTC手機為例,因無法持續維持技術優勢,很快地就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競爭。

而為什麼臺灣的技術優勢會越來越落後呢?林向愷認為:「就是因為政府放任、鼓勵廠商到大陸去投資生產,致使很多廠商沒有留在臺灣轉型升級的意願。」

另外,臺灣在很多項國際調查裡,經濟自由指標與世界競爭力等都排名在很前面,為什麼經濟表現相較韓國卻落後很多,林向愷認為:「問題不在於馬總統說的排除投資障礙,而是政府放任廠商到大陸去投資,甚至主張『臺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以致造成臺灣工作機會難找、貧富差距擴大、工資不漲等窘境,使臺灣的經濟造成最嚴重的傷害。」

「政府似乎還沒意識到,還以為開放自由市場、採行經濟整合方式,是對普眾有利,這是錯誤的!此時應該檢討缺失,就像水桶漏水了要想辦法修補,而不是一直往上加水,結果會事倍功半。」

選擇性開放外移 留住企業轉型

林向愷主張,可以選擇性、有次序的開放廠商外移。像是在臺灣不可能再持續的、已無競爭力的夕陽工業,可以引導它外移;但有些產業政府就必需管理及輔導,使根留臺灣,像是韓國的產業外移比例,都不若臺灣的高。

外勞政策,林向愷也提出見解,他說:「當初這些到海外投資生產的廠商,就是因為不願轉型、想依賴過去的生產模式,到低工資成本的中國、東南亞去繼續過去的成功模式,縱使開放外勞政策吸引這些廠商回來,對臺灣勞工也是利弊互見的,雖然也可有限的增加服務業,但與其如此,為什麼不思考目前滯留在大陸的100多萬臺商幹部,使其回流?這是倒因為果。如果因為引進外勞,讓產業養成依賴外勞,臺灣如何升級?這種只對部分企業家有利,對臺灣整體長遠的經濟發展及勞工權益都沒有好處。」

明居正:促進兩岸人民交流 擴大在臺居留

在兩岸關係上,馬總統提到未來兩岸工作重點。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明居正表示,馬總統最主要在擴大及促進兩岸人民交流,將大陸人民來臺居留的可能性擴大。對於一般大陸人民來台觀光旅遊、自由行反而容易,但是對於學術交流等專業人士來台,就限制非常嚴格,明教授認為:「這是不合理的地方,對於專業人士反而更應該容易地讓他進來才對。」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簡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中華民國於1992年立法公佈的一個律例,至今已逾20年,明居正贊同表示:「由於現在兩岸交流,不管是在人數、層次、面向、內容等各方面都比以往頻繁很多,過去是以限制為主,現在則大幅放寬,確實有必要進一步修法,以符現代需要,並樂見其成。」

此外,馬總統表示,在今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領袖會議中,連戰曾對胡錦濤表達了臺灣民眾對於有意參與國際組織的期待,也獲得正面回應。他相信這種互信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和人民情感會產生正面的效用。

明居正卻認為:「連胡會,是一種方法但不要期望太高,中共雖有善意,但還是有一點抓住不放,就是——剝奪臺灣社會的主權、地位,也許在作法上會做調整,但其心態未變,即在非正式性的層面才會放寬,但在比較關鍵性的問題上,還是抓著不放的。」

馬英九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

馬英九一上臺後,一連串的政治作為,相信讓許多人大惑不解與驚異,認為是不計其餘的一昧向中國大陸靠攏,實乃真大異於國民黨過去所一脈秉承的作為及思惟。對此,明居正卻早已瞭然於心,他明快地表示:「就是要『和平演變』對方,讓中國漸漸地走向民主化,就像當年的蘇聯跟東歐一樣,這是馬總統的想法。」

「這可追溯到中華民國於1991年所訂定的《國家統一綱領》,(簡稱《國統綱領》),當時的基本想法是,中國在經過改革開放之後,會慢慢受到外在環境衝擊進而改造內部的基本信念。認為,如果在蘇聯、東歐都可以成功,沒理由在大陸不會成功;然而,這也正是美國的政策,就像當年對待蘇聯的方略一樣,最後成功了。因此也與馬英九的作法是平行而為。」

明居正以親身經歷舉出:「我看到很多大陸學生來到臺灣,都喜歡臺灣的開放民主、喜歡臺灣的民情社會,跟陸生到美國讀書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在於,跟臺灣的語言相同,文化也更直接;陸生觀察美國社會也許還會懷疑『民主』在中國大陸是否適用?看到臺灣,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民主』在華人社會裡,是確實可行的。」

明居正表示,我們不反對開放,但是必須防範中共藉途以破壞臺灣民主,並防止中共以統戰伎倆破壞民主,或甚至利用中資介入媒體,操控言論與思想自由,這些是在開放交流的同時,首先必要固守住的,因為「臺灣」是兩岸三地人民所冀望倚賴的--民主基石。◇

本文轉自第297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想提前看到新紀元更多精彩文章嗎?請訪問新紀元周刊網站:
http://mag.epochtimes.co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