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石壁五元兩角涼亭創作者 郭守發的故事

一個人開著貨車上山,採製作竹蜻蜓需要的材料。(廖儷芬/大紀元)
人氣: 800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 , , ,

【大紀元2024年06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廖儷芬台灣雲林報導)2024年4月18日,世界竹組織正式認證台灣雲林縣為世界竹地標,這可是全球第一個城市獲得這項榮譽!能有這一切起源於竹藝大師郭守發。早在2011年,為了重振古坑的觀光業,在木馬古道旁自己做了一長排「五元兩角涼亭」,他不僅是竹林的守護者,更是竹藝的傳承者。郭守發說:「能為雲林竹藝貢獻一份力量,覺得很榮幸。」

石壁五元兩角景點。(廖儷芬/大紀元)

海拔1600公尺的竹藝達人

端午節這天一大早,郭守發就一個人開著貨車,上山找孟宗竹的竹根,要用來當新作品「竹蜻蜓」的腳架。四個小時,一個人待在山上,還找了四支竹管,他說是用來做蜻蜓翅膀。已經76歲的他,對竹藝還是那麼熱情,只要有單位指名要他創作,他二話不說,馬上攬下來,開始動腦發想新題材。他說:「我最喜歡新的考驗,那可以讓我整天充滿活力。」

這支竹蜻蜓會隨風擺動,相當討喜。(廖儷芬/大紀元)

郭守發可不是一般的竹藝家。13年前創作了石壁景點:「五元兩角涼亭」,他用自己種的孟宗竹,一根一根砍下,再一根一根剝竹、編竹,爬上爬下,當時就在二十公頃竹林裏創作,可能是一整天,也可能是他忙完茶園工作後或家裏民宿後利用空檔完成的。

五元兩角和木馬古道景點相鄰。(廖儷芬/大紀元)

他還搭配涼亭下方的地勢,自己用怪手挖了生態池,取名為「農池塘」。郭守發說:「這都是我自己設計,不怕缺水,生態非常豐富,一階一階的非常漂亮。」

因為這裡像電影《臥虎藏龍》裡的場景一樣壯觀,經網友po文,很快就成為觀光景點,這裡不僅是他的心血結晶,更是石壁村的一大驕傲。(延伸閱讀:組圖:台灣竹林祕境 遊客彷彿置身武俠劇場景

石壁的孟宗竹林,像電影《臥虎藏龍》裡的場景一樣壯觀。(廖儷芬/大紀元)

郭守發感慨道:「第一代的涼亭,是我發想和創作的,流汗、流血,還要頂住寒風酷暑。剛來這邊,雜草很多,因為這裡有路,我來想做候車亭讓人躲雨,這裡剛好有叉路,我先做三角形,再過去的地形,再做四角的,五角亭、六角亭、七角亭、八角亭、九角亭之形式外,外加一個圓形亭,總共『五元兩角』,我就叫它五元兩角休閒綠廊。」

郭守發說:先做三角形,再過去的地形,四角的,五角亭、六角亭、七角亭、八角亭、九角亭之形式外,外加一個圓形亭,總共「五元兩角」。(廖儷芬/大紀元)

石壁風景區的迷人之處

石壁風景區還有木馬古道、雲嶺之丘、杉木林步道。千變萬化的山間氣候,加上一大片的孟宗竹林,有如武俠片中才會出現的場景,每個角度都非常美麗,夏天的午後,經常會起霧或下雨。

郭守發說:「晚一些,會有霧從溪溝翻滾上來,相當壯觀。」

石壁夏天午後經常雲霧繚繞。(廖儷芬/大紀元)

木馬古道最早也是由郭守發鋪設的。九二一大震之後,草嶺風景區休息養生了二十多年,觀光業受阻。郭守發為了讓石壁風華再起,獨自完成五元兩角和木馬古道、農池塘的建設。

農池塘沿途景色。(廖儷芬/大紀元)
郭守發開發的「農池塘」生態豐富。(廖儷芬/大紀元)

十多年來,帶動縣政府對石壁的建設,包括現在的五元兩角涼亭、木馬古道、雲嶺之丘、杉木林步道等,讓石壁不只茶園、咖啡出名,櫻花和步道也吸引不少觀光客上來踏青,還有青年返鄉創業。郭守發回憶:「當初只是想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的竹藝,沒想到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

正值石壁繡球花盛開的季節。(廖儷芬/大紀元)

郭守發的竹藤編工藝

作品:「蜻蜓」

這是一隻大型的竹蜻蜓,是郭守發為了古坑的活動「竹宴餐」特別準備的。他很自信地說,整支竹子都能用來做很多工藝品,包括時鐘、竹球、竹藤編背籃和水果籃等等,這些都是他自己研發的。

郭守發的竹編作品:時鐘。(廖儷芬/大紀元)

他提到,為了放室外需要做防腐處理,所以用火烘過,這樣才能擺放很久都不會壞掉。他把這隻竹蜻蜓的尾巴做翹了一點,這樣看起來比較活潑,而且竹片越薄就越活潑。他說:「製作時不能淋雨,要搬來搬去,很麻煩,但這樣做才能防止腐爛,否則作品就會完蛋了。」

從竹蜻蜓頭部,往身體看,可以感受到郭守發用心的尋找材料。(廖儷芬/大紀元)

作品:寵物提籃或放竹藝工具

郭守發說:「『竹藤編籃』如果你會做這個,就可以出師了,因為這種編織需要很強的支撐力量,厚度要剛好,編織的時候才不會爆掉,兩邊要平均才能穩固。」他提到,可以在籃子上用藤綁一隻蝴蝶來裝飾。前面他用藤編了一個八卦圖形,都不用釘子,這個籃子很特殊。籃子的底部用了兩支竹子的根部,經過火烤處理,所以即使使用時磨損也沒關係。

竹藤編提籃郭守發用來裝竹藝工具。(廖儷芬/大紀元)

竹藝產業的未來推動計畫

隨著2024年的到來,雲林縣政府也在大力推動「竹產業復興計畫」。這個計畫希望保護和推廣竹藝,並希望藉此帶動更多的經濟發展。

郭守發說這個木球有十層,非常堅固。(廖儷芬/大紀元)

郭守發在這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專業知識和熱情,讓這個計畫充滿了希望。他說:「看到政府重視竹藝,我感到非常欣慰,這是對我多年努力的肯定。」

這是郭守發竹藤編的創作。(廖儷芬/大紀元)

對故鄉石壁社區的展望

今天的石壁社區,因為郭守發的努力,成為了一個受人矚目的竹藝聖地。每一位遊客來到這裡,都能感受到竹藝的魅力和郭守發的熱忱。他的故事,既是對竹藝的熱愛,也是對家鄉的深情,他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郭守發的竹藝作品精緻美麗 。(廖儷芬/大紀元)
郭守發的竹藤編作品,細膩又實用。(廖儷芬/大紀元)

他說:「石壁的孟宗竹是最好最棒的在地材料,雖然創作有困難度,但只要我們願意嘗試,一定可以突破,也希望縣政府多給石壁人鼓勵,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更好。」

木馬古道很親民,路途不遠,空氣清新。(廖儷芬/大紀元)
木馬古道被茂密的孟宗竹包圍。(廖儷芬/大紀元)

責任編輯:玉珍

推薦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