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高雄農改場 開創南方稻米傳奇(上)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4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晴玳台灣高雄報導)關於台灣農業,傳說有一群人,秉持著一種信念,一份綿延世代、矢志一生的傳承與堅持!那是遠古以降,湧動在血脈中的敬意及感念,他們將鍾愛轉化為具體行動─守護著鄉土,守護著台灣稻米文化。「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當大家享用香Q好吃的米飯時,可曾想到眾多揮汗耕作的農友,以及為優質稻種催生的現代神農英雄。

走訪南台灣孕育十大經典好米「高雄139號」、「高雄145號」的故鄉-高雄農改場,高雄145號的研發者、作物改良課課長吳志文博士,親切分享他投身稻作育種的心路歷程。長年從事稻種培育改良,可曾感到寂寞辛苦?吳志文說,育種工作是週而復始的繁複流程,如果沒興趣,可能會感到無聊寂寞,但若用心投入,往往可以得到許多成就感及樂趣。

育種是一種技術、也是一門藝術

「育種是一門藝術!」吳志文回憶初上大學育種課時,乍聽教授開宗明義的宣言,當時還無法心領神會;直到離開學校、投入實務工作後,他才慢慢體悟到,這不僅是一種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吳志文說,田間那麼多的水稻植株,在萬中取一的選拔過程中,個人偏好不同,結果也不同,其後再經重重試驗及特性檢定,方能育成命名,進而推廣種植。若問為什麼單挑這一株?答案往往是:直覺靈感的「獨具慧眼」!

育種就如藝術創作,但即便是敏銳秀異的天才,也少不了深厚的基本功-獨具慧眼的判斷依據。吳志文表示,選株過程的確帶有幾分運氣,但育種流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則有賴知識、經驗的專業判斷。改善稻作倒伏的問題,須由莖桿強度著手;減輕病蟲害感染問題,得先從株型、葉型及葉片角度考量;至於如何提升產量,則須關注到榖穗著粒的強度及密度。他說,新的目標策略一旦設定,選擇雜交組合的親本植物,就必須有運作法則的依據。

高雄農改場作物改良課課長吳志文博士深入農村技術講解。(高雄農改場提供)

老當益壯的常勝軍 高雄139號

屹立台灣稻米市場近40年的高雄139號,係由高雄農改場前場長林富雄領導培育,由於它具有優質、豐產、抗伏倒及容易栽培等優點,在民國64年正式命名推廣,早期曾在南部各縣市栽種,但因為生育期較長,容易影響秋冬「裡作」的耕種,南台灣種植者漸少,如今只集中在東部地區,並在花、東發揚光大。

高雄139號由於米飯具有光澤與黏性,Q度又好,在市場上頗受消費大眾喜愛;兼因耐儲藏、碾米率較高等優勢,同時受到加工業者的喜愛,長期以來一直是東部地區良質米的推薦品種,目前市售的小包裝商品有:「富麗米」、「銀川米」、「池上米」、「關山米」及「壽司米」等。

其中花蓮縣富里鄉生產的「富麗米」,在北部市場尤受好評。有一次,由於產地缺貨,供應商暫以其他品種代替,孰料已習慣其口感的消費者,立即透過糧商向農會反映:「下次若再賣這款米,就不用再送來了!」139號所專享的恩寵可見一斑。

高雄139號不僅在國內市場迭創佳績,更在睽違33年之後,再度開啟台灣米銷日市場!採用有機栽培的花蓮富麗米,通過嚴格安全檢驗後,順利進入日本市場,東瀛消費者頻頻為之驚艷,吃過的人後都大讚好吃!雖然139號的外觀「心背腹白」,被冠以「醜美人」的外號,但素以品管嚴格出名的日本人,也不得不為她的美好內涵而折服。◇

(責任編輯:張雅云)

東港鎮稻農以高雄145號參加建國百年「十大經典好米」選拔活動,勇奪全國團體獎,行政院農委會前主委陳武雄(中)與農友們合影。(高雄農改場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