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教師正向管教 落實輔導功能

鼓勵教師發揮教育專業 導正行為偏差 不愛上學的學生 建立溫馨和諧的校園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2年06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在現今的教育環境下,已有許多老師不使用體罰,也能有效輔導與管教學生。桃園縣自立國小黃惠珠老師,以班上的學生阿湯哥為例,因為情緒障礙影響,常在上課時擾亂上課秩序,甚至還打罵同學,在老師培養互信的努力下,讓阿湯哥逐漸適應學校的生活。

為鼓勵教師及學校發展正向管教策略,落實教師輔導管教功能,教育部17日表示,已在愛的教育網「輔導案例」,放置96篇正向管教範例,希望能鼓勵更多的教師發揮教育專業,建立校園溫馨和諧。

在眾多輔導案例中,黃惠珠老師以《阿湯哥的故事》的作品入選。阿湯哥是注意力缺失兼情緒障礙的孩子,對新的環境與老師不適應,常會打斷上課秩序,甚至翻桌、打人、罵髒話等。

為了讓阿湯哥可以適應學校生活,黃惠珠首先和家長密切聯繫、培養互信,實施用獎勵稱讚代替懲罰的榮譽制度,上課時則利用計時器,採多樣化方式分階段教學,引起學生興趣。

除此之外,也請阿湯哥做些服務同學和老師的小事,培養榮譽及自信心,並尋求學校及醫療體系協助,與各處室密切合作,逐步協助阿湯哥適應新的環境。

了解體諒 師生敵對變融洽

另外,高雄市樂群國小謝慧華老師則以「他不是個問題!好不好?!」為題,述說自己輔導的學生,自低年級開始就是老師頭痛的人物,在校曾發生攻擊他人、自殘、逃學、說謊、偷竊、恐嚇,甚至在校外玩火被社區居民檢舉等。

不過透過謝慧華再「不溯及過往」、「跟家長保持正向的聯繫」、「築起體諒的橋梁」、「我相信你做得到」等策略,使學生的偏差行為比率下降許多,對師長同學敵意降低,上學出勤情形改善許多,親師生關係也變融洽。

鼓勵代替責罵 重新定義「學習」概念

許多孩子總是不愛上學,如何讓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以「回歸校園的遊子」為題的宜蘭縣羅東國中教學團隊,從與學生討論選擇要上課的課程,列出一份新的課表,每週增加進教室的課程,並且充分相信他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目前狀況的決定。

加上老師以鼓勵的口吻,鼓勵學生參與各項活動,只要每週有進步,就會給予獎勵;此外,重新定義「學習」,所有試著讓學生做的事情都稱為「學習」,包括學習讓自己上學、學習整理東西、學習準時起床等,並讓他知道:「不僅他需要『學習』,老師也在『學習』」。

教育部談到,未來將繼續加強推動正向管教、品德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等全方位之學生事務與輔導作為,協助教師發揮正向管教的理念,營造尊重與包容、健康與和諧的學習環境。◇

(責任編輯:趙姿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