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醫的夏季養生消暑法寶

人氣: 10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8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郁玫臺北報導)炎炎夏日,陽光炙熱,如何清涼消暑是大家最想做的事。若吃過多冰品,雖然當下感覺清涼,但已不符合重視養生的現代人,那究竟如何在這夏日之中,同時做到既消暑又養生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吳承宗說,其實古人早有記載夏季要如何養生,在黃帝內經的《素問•四季調神論》中記載到:「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其實就寫明了夏天正是天地之氣旺盛之時,萬物生長爭奇鬥艷之際。這時的睡眠要配合日出日落改變,晚睡早起,夏季對應到五臟的心,要時時保持心情愉快,不要發怒,讓皮膚腠理開瀉正常,氣機宣暢,就是順應自然變化所提出的夏季養生之道,正符合中醫「天人合一」的想法。

夏天情志養生 清心以安神
吳承宗表示,夏天情志養生以「清」為主,清心以安神。夏日對應到心,天氣炎熱,假使心情又煩躁,等於火上加油,古語說「心靜自然涼」,也就是防止心火內生而導致精神疾病。生活環境宜清涼,通風清涼的環境更容易使人心靜神安;日常穿著則以清爽通風為主;飲食以清淡為主,清淡飲食能清熱解暑、生津補液,同時多補充水分、電解質,防止中暑發生。還要多運動,以增加新陳代謝,但需注意不要在熾熱陽光下待太久。

暑邪易入侵 注意水分與散熱
吳承宗提出,依季節變化而言,夏季主氣是「暑」,此時「暑邪」是最容易入侵人體的外邪。暑邪的暑性炎熱,容易使皮膚腠理開而出汗,但是如果大量出汗則會耗傷津液,同時氣隨津液脫而耗氣,造成氣陰兩虛。暑邪入侵會造成身熱、煩躁、面紅及口乾等症狀,暑邪嚴重者還會造成頭暈、神志不清等中暑症狀,所以在夏季最重要的就是多注意水分補充和散熱。

蓮子配薏仁 絕妙消暑食物
如何在家中自行做養生和消暑食物﹖吳承宗說,可利用食物或水果來達到消暑作用。由於夏天容易流汗導致水分散失,使人神疲氣虛,胃口降低,所以重點著重在益氣消暑,健脾開胃,少吃些油炸與煎煮的食物,如蓮子、薏仁、綠豆、西瓜等,皆可用來清暑益氣。

他進一步說明,蓮子性味為甘澀平,歸入脾、腎、心三經,其功效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養心,可補益脾氣,又能養心益腎,交通心腎,可清熱降火。薏仁性味甘淡微寒,歸脾、胃、肺三經,可利水滲濕、健脾、清熱。蓮子與薏仁兩者相加的效用無窮,例如:蓮子薏仁湯,能達到清熱消暑作用,另外也可煮成蓮子薏仁粥,既養生消暑又可健脾開胃,而綠豆煮湯則具清熱、利濕功效,在炎炎夏日來上一碗更是絕響。

消暑茶飲 補充體力之佳品
另外,還有許多消暑茶飲,最簡單的有「生脈飲」,用黨參(3錢)、麥門冬(5錢)、五味子(1錢),酌加一些大棗,約用500c.c的水來煮,放涼後當茶飲喝,可以補氣生津,增加體內津液生成。此品對於長時間在戶外工作者,也是補充體力的佳品。

吳承宗提醒,除了上述食物和茶飲外,還有許多夏季盛產水果,如西瓜、梨子、芒果、葡萄等,皆營養豐富也能消暑,都可以多攝取。其實夏季消暑養生只要在生活、飲食上掌握清熱利濕、消暑解毒、養氣滋陰的基本調理原則,就可以輕鬆簡單達到夏日養生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