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年輕父母的育兒煩惱(九)和孩子分開睡?

font print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編者注:陳彥玲教授在完成臺灣大醫學碩士學位之後到美國攻讀兒童發展、資優教育和整體心理學博士,擅長人際溝通、正向思維訓練與心理療愈,其服務範圍跨中、日、台、美、澳、香港、東南亞和歐洲。其演講錄影獲得臺灣政府國家典藏,現任美國心身醫科大學教授。陳教授近20年的教育經驗,幫助了無數的人解決了煩惱,使他們找到了人生的光明。她在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生活百分百》節目中為眾多家長解答教育問題的節目,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和喜愛,希望能夠為您教育子女提供一盞指路的明燈。

陳:記得有位家長提出讓小孩子和自己分開睡的問題。其實很簡單,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生活中的專家,生活當中很多的現象值得我們去靜下心來慢慢地觀察,細細地品味,你就會有獨道的智慧和見解。就象這個問題一樣,孩子是怎麼長大的呢?我們來回憶一下,她在出生以前在媽媽的肚子裏住了多久呢?九個月。她有五官,眼睛可以看到,耳朵可以聽到,耳朵聽到媽媽的聲音、心跳,鼻子可以聞到味道,如果你看到過小孩子在媽媽肚子裏時的3D照片,你會看到有些小孩還會在裏面吃自己的大拇指,很可愛。孩子會用感官接收和感受,她在母親的肚子裏已經習慣了將近十個月,你叫她一下子象我們在一個地方已經居住習慣了三十年一下子搬到三藩市去一樣,你覺得會怎麼樣?

主持人:當然不適應了,所以孩子媽媽想讓孩子早點獨立,早點適應,免得將來適應不了。

陳:問題是要有方法,你沒有方法的時候會造成那個個體非常大的壓力,那就容易產生緊張,就會有一些緊張的處理方式,身體它也會處理緊張,一個部分是她找到方法去舒解,然後轉換成智慧,另外一部分則會壓抑進去,變成內在的一種深刻的痛,或者是一種心靈的創傷,但那個創傷積累久了以後總是要出事的。

主持人:我能理解,因為我們都是東方人,在東方人的傳統觀念當中從來都不會將強硬的將孩子弄到另外一個房間單獨住。但是我們來到美國之後,美國的小孩子從小都是分房睡的。他們也是有各類的專家建議指導,那到底哪個對呢?

陳:每個民族它的文化基因本來就不同,中國有一句話叫東施效頻,最後會搞得什麼都不行。我不是不贊成小朋友有一天獨立,但是得看她準備好了沒有。

主持人:可是很多的美國孩子從生出來就是一個人睡小床,在旁邊的一個屋子裏。

陳:那就是人家的文化,它習慣於那樣子了,它的氛圍就是這個樣子,它周圍的人也都是這個樣子,所以不會有人爭議,不會有人認為小孩子那樣會大聲地哭鬧,大人就會有不同的見解,算了,把孩子抱回來吧等等之類的。它的環境是這樣的,它這樣的文化是成熟的。可是我們東方人不一樣,別忘了這一點,當母親這麼堅持的時候,可能爸爸會受不了,爺爺奶奶會受不了,那怎麼辦?再來你自己準備好了沒有?如果這是你的孩子,如果這是第一次,就象移民一樣,我們移民為什麼會選擇某個國家?大部分總有一個理由是那裏有親朋,萬一有什麼事,還有什麼人可以幫忙。那你想想看,一個嬰兒從一個單細胞開始發育成熟,十個月那麼久的時間,她已經習慣於這樣一個很封閉的環境,很安全的感覺,當她一下子要跟這樣的感覺分開時,當她沒有辦法感受到那個安全的那個人在身邊的時候,換成是你,你會怎麼樣呢?

主持人:嗯,有這個人會感覺非常地安全,沒有這個人我想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會感到不安。

陳:而且會恐慌,你越恐慌越容易緊張,你越緊張就越容易在生活當中有一些狀況出現。比如說吃奶,有些小孩可能會嗆到,有些小孩可能會肚子疼,為什麼?因為她緊張,她不愛吃,她就是很焦慮,焦慮會影響小孩子的生理的現象,所以當這種感覺讓它變成一個刻板的印象以後,變成一個反射條件的時候,日後在她的成長、就學過程、或者是交友,有類似的感受出現時,她可能就會拉肚子,生理上就有反映了。有的人頭疼,有的人睡不著覺等等這樣的事情。

主持人:那什麼時候母親算準備好了,什麼時候跟小孩子分開睡適合,西方現代的專家對這個現象又是怎麼看的呢?

陳:從孩子的生理狀況來講,她可以跟母親暫時分開睡覺,比如媽媽白天要整理家務,小孩睡的時候不一定陪著睡,如果小孩子有辦法漸漸地在白天的時間能夠安安靜靜的一個人睡,或者你把她哄睡了,那你就可以關起門來去做別的事情。有兩件事情會驚醒她,一個就是她肚子餓了,另一個就是她可能不舒服了,或者環境中有什麼吵鬧的東西嚇到她了,假設這個孩子熟睡的程度比較好的話,那這個時候你慢慢、慢慢把你跟她要分開的時間拉長,總有一天你會成功的。所以不去設定那個時間是五歲半呀,或者九個月呀,不是這樣的,我們要看她的生理現象,所以一個母親是要非常細心的,我們要看這個孩子目前的狀況如何,她是不是有辦法喝足了奶,能否安安穩穩睡覺,慢慢地把跟她分開的時間拉長了,她的那個安全的感覺也建立得比較好了,總有一天你會成功,你跟她說Bye Bye後可以去睡覺了,這時就可以把她放到另一個房間去了。

陳:如果是學前的孩子,大人可以把這個情況跟孩子一起來討論。比如說,你九月份以後就要上小學了,你一定會交到很多的好朋友,因為你是這麼可愛,又這麼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對嗎?以後你上學以後可以把家裏好看的故事書,或者是媽媽做的小點心帶到學校跟小朋友分享,或者是把小朋友請到家裏來,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你長得太可愛了。那如果有一天,你的同學跑來問你,我在家裏都自己一個人睡的,你為什麼可以跟爸爸、媽媽睡呢?我們來想一想,我們怎麼樣回答她?我們這樣去引導她,讓孩子做一些思考,她自己會找到答案,然後她長大了,她的那個感覺夠了,她也有成就感了,她就敢跟你揮揮手說Bye Bye了。

主持人:從您說的這些,我看到了我真是太急了。做什麼事情非常地著急,說話也快,問問題也著急,奔著那個時間去了,而那個時間是由前面的時間決定的,謝謝陳老師的指教。另外,我覺得做母親就象一個雕塑家,一個畫家,在一張白紙上,在一個胚胎上,重新塑造一個獨立的人,這個工程實在是太偉大了,也是個非常需要細心的事業。

陳:其實我覺得沒有那麼艱辛、恐怖,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做教學相長,其實母親不完全都是付出的。其實教孩子就是怎麼樣跟孩子相處,不是因為我要把她打造成什麼樣的人物。我記得早些時候我在台大的門診時,有一對夫婦帶著她的孩子來找我,她那個孩子上學有點小小的狀況,老師沒有辦法處理,家長也沒有辦法,最後就把他送到我這兒來了。那個爸爸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彥玲老師,當父母好難喲。

那個爸爸認為難,是不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他問我說我是該去替他挖一條路給他走呢?還是隨他去,他真的不知道他該怎麼辦,因為他怎麼做都好象是錯,他覺得難,其實是難在這裏。我告訴他,你當然會覺得很難,因為你沒有搞清楚孩子是什麼?沒有靜下心來去看孩子到底怎麼長大的,你沒有欣賞你的孩子他的本事在哪?你只看到一個哭、吵、鬧的孩子,你認為他什麼都不會,然後他今天在學校碰到了困難,你不會幫他解決,然後老師也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那你更認為這個孩子更慘了,所以你就很難了,難在你沒有方法。他聽完了以後說老師我要來上課,來跟我學怎麼樣觀察孩子,怎麼樣發現孩子的本事,後來他們那家就很快樂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陳彥玲教授在完成台灣大醫學碩士學位之後到美國攻讀兒童發展、資優教育和整體心理學博士,擅長人際溝通、正向思維訓練與心理療愈,其服務範圍跨中、日、台、美、澳、香港、東南亞和歐洲。其演講錄影獲得台灣政府國家典藏,現任美國心身醫科大學教授。陳教授近二十年的教育經驗,幫助了無數的人解決了煩惱,使他們找到了人生的光明。她在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生活百分百》節目中為眾多家長解答教育問題的節目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和喜愛,希望能夠為您教育子女提供一盞指路的明燈。
  • 編者註:陳彥玲教授在完成台灣大醫學碩士學位之後到美國攻讀兒童發展、資優教育和整體心理學博士,擅長人際溝通、正向思維訓練與心理療愈,其服務範圍跨中、日、台、美、澳、香港、東南亞和歐洲。其演講錄影獲得台灣政府國家典藏,現任美國心身醫科大學教授。陳教授近20年的教育經驗,幫助了無數的人解決了煩惱,使他們找到了人生的光明。她在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生活百分百》節目中為眾多家長解答教育問題的節目,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和喜愛,希望能夠為您教育子女提供一盞指路的明燈。
  • 陳彥玲教授在完成台灣大醫學碩士學位之後到美國攻讀兒童發展、資優教育和整體心理學博士,擅長人際溝通、正向思維訓練與心理療愈,其服務範圍跨中、日、台、美、澳、香港、東南亞和歐洲。其演講錄影獲得台灣政府國家典藏,現任美國心身醫科大學教授。陳教授近20年的教育經驗,幫助了無數的人解決了煩惱,使他們找到了人生的光明。她在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生活百分百》節目中為眾多家長解答教育問題的節目,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和喜愛,希望能夠為您教育子女提供一盞指路的明燈。
  • 我想請問一下,我的兒子現在是20個月大,我發現他好像有點靜不下來,比如說......
  • 韓女士:我有一個三歲半的兒子,從小到大都是我陪他一起睡,可是不知道為甚麼他每天晚上都會醒很多少次,讓我和他都沒法睡好,所以我現在讓他單獨睡,可是還是一樣,他晚上一醒就會叫我,他一叫我就得到他床邊去,還要答應他媽媽在,不會走,他才肯再睡,搞得我們都睡不好覺,該怎麼辦呢?
  • 這個范女士她6歲的女兒非常認真地重複每一個正確的要求,而且不管是誰,不論什麼場合,這種情況怎麼辦呢?是一個好事還是一個壞事?家長怎麼去對待。
  • 范女士:我的孩子她學甚麼都很好,無論是學校功課,還是那種業餘的彈琴畫畫都很好,但沒有發現哪個特別愛好的,這是我特別困惑的地方。
  • 嚴女士:我有一個8歲的女兒,晚上很不容易睡覺,很晚才能睡著,第二天早上很遲才起來,上學總是要遲到,我想問有什麼方法幫助她。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