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為何男性不再穿高跟鞋?

font print 人氣: 3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1月29日訊】BBC報導,幾個世紀以來,高跟鞋都是女性優雅的代名詞。但是你可否知道,高跟鞋曾經一度是古時男性衣櫥中必備的單品。

幾個世紀以來,高跟鞋都是女性優雅的代名詞。但是你可否知道,高跟鞋曾經一度是古時男性衣櫥中必備的單品。(BBC)

漂亮,嫵媚,性感— 用這些詞來形容高跟鞋一點不為過。但就算是它的忠實粉絲也一定同意高跟鞋並不適穿。

它們不適合爬山也不適合開車,而且很容易卡住。女性們穿高跟鞋時得到的建議通常是遠離草地,冰場,高低不平的馬路以及光滑的地面。

穿高跟鞋也不舒服,好像不是用來走路的工具一樣。事實上,它們確實不是。

高跟鞋可助士兵有效地固定馬鐙,有利射箭時掌握平衡。(BBC)

專家指出,高跟鞋在數世紀以前是馬術的專用配飾。當時波斯王國(今伊朗)戰爭不斷,當士兵騎馬時,高跟鞋可以幫助他們有效地固定馬鐙,從而在射箭時更好地掌握平衡,提高效率。

隨著戰事的綿延,波斯王國不得不向歐洲求助。也正是那時,波斯人的著裝風格傳入歐洲大陸。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宣佈只有他宮廷中人才能穿紅跟與紅底鞋。(BBC)

大約1599年, 波斯國向歐洲(當今俄羅斯,德國及西班牙等地)派出了外交使節。他們所穿的高跟鞋隨即在歐洲王室內掀起新潮流,一度被貴族們認為是表達剛健男子氣概的不二配飾。

相關學者解釋道:「高跟鞋的不實用性恰恰是貴族身份的最好像徵。古代達官貴人最喜歡用這些不舒適不實用的奢華衣物來顯示他們的權力和尊貴地位。原因很簡單,他們既不用在田裏幹活,也不用走太多路。」

追溯高跟鞋的歷史,不難發現,在一開始,高跟鞋的鞋跟和鞋底都是紅色的。十七世紀七十年代,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宣佈只有他宮廷中人才能穿紅跟與紅底鞋。於是路人就用看鞋底的方式去辨別貴族身份。坊間贗品也隨之誕生。

不久之後,高跟鞋開始影響女性和兒童的日常穿著。有趣的是,歐洲女性最先開始穿高跟鞋時,並沒有展現其柔美,而是把它當作增加自身男子氣概的配飾。

到了十八世紀中葉,情況發生了轉變。高跟鞋的女性化趨勢使其變成了「笨拙」的代名詞。也正是那時,高跟鞋退出了男性的世界。

時尚圈總有輪迴,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高跟鞋作為流行趨勢短暫回歸男性衣櫃。當年的短跟牛仔靴和打獵靴曾一度引起風潮。

但是男性穿高跟鞋的時代畢竟已離我們遠去。當被問及是否還有可能看到滿街男子試圖把自己的大腳塞進「恨天高」的摩登高跟鞋中時,專家表示很有可能。

「如果它們變成權力的象徵,那麼我想男性同胞應該會非常想穿的。」

(責任編輯:高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日前於法國舉行的第64屆戛納(Cannes)電影節Fashion for Relief慈善時裝秀上,包括威克森(Lindsey Wixson)在內的多位名模在T臺走秀時摔倒,十分尷尬,不過她們還是繼續完成走秀,充分展現敬業精神。
  • 南美洲的祕魯,最近舉辦了別開生面的趣味競賽,參賽者全都穿著至少有五公分的高跟鞋上場賽跑,要為當地的家暴婦女募款作公益。
  • 愛美女性鞋櫃裡少不了的就是各式各樣的高跟鞋,但高跟鞋穿久了容易磨腳,走路時腳的負擔也不小,難道沒有好穿又美麗的高跟鞋嗎?
  • 台灣公視《紀錄觀點》節目培育出許多新生代紀錄片導演,女性導演賀照緹拍攝的《我愛高跟鞋》獲得香港華語紀錄片電影節短片組冠軍,並入選日本野生動物影展。
  • 關穎、王陽明昨(14日)為知名運動品牌走秀。身經百戰走過許多走秀的關穎,穿上運動衣服,坦言很舒適,加上腳上的平底鞋一整個輕鬆。還自曝以前走秀時因為穿很高的高跟鞋,曾經「飛踢」觀眾,當時那位觀眾手上還拿冰淇淋,讓她「糗很大」。
  • 徒臂接住從10樓墜樓的2歲女童的浙江杭州市民吳菊萍,多處粉碎性骨折左臂目前復原情況良好。被封為「最美媽媽」的吳菊萍近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救人那一瞬間怕站不穩,先脫下高跟鞋。
  • 一雙好看的高跟鞋,能為外型加分不少,不但可拉長身材比例,也讓人多了幾分女人味。可是你知道嗎?長時間穿著高跟鞋,竟是導致大腿變粗的元兇之一!趕快停止虐待你寶貝的雙腿吧~小心越穿越醜,大屁股、粗大腿、蘿蔔腿全部都找上你!
  • 周杰倫愛徒袁詠琳發行第二張創作專輯「2 be Different」,昨(16)日媒體搶聽會上,袁詠琳一改出道時的鄰家女孩形象,以時尚造型搭配電音混搭節奏藍調,還挑戰穿高跟鞋跳舞,連金曲歌王李玖哲都被電到。
  • 最有效的骨盆操:美國脊骨神經博士Dr.Wu教你不吃藥的自然療法,蘿蔔腿、河馬臀、腰背腳痛一次矯正!
  • 吳姓女子不滿到菜巿場買菜時,踩到地上紙板滑動而跌倒,控告菜販業務過失傷害罪。檢察官發現女子穿8公分高跟鞋,腳踝扭傷難認與菜販未注意安全有因果關係,不起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