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新書《牽手》 陸配談在台灣生活心路歷程

人氣: 4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3年06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牽手-大陸配偶心情手札》新書發表會日前於台北舉行,中華救助總會理事長張正中表示,這本書是二十年來陸配陸續到台灣來的遭遇,包括生活、家庭、工作的點點滴滴,「其實人生和婚姻一樣不是天天過年,而是酸甜苦辣都有,不可能每天都吃糖,都不吃酸的、辣的」。我們也很高興很多陸配及家屬都來參加新書發表會。

陸委會法政處處長蔡志儒說, 陸配飄洋過海到台灣成家立業,他們將融入台灣社會的心路歷程記錄下來,這樣子的記錄非常值得傳送下去,給還沒有來及已經在這邊的人,讓他們能夠去多瞭解台灣社會,減除在台灣的不確定性,這是《牽手-大陸配偶心情手札》出版的價值所在。他提到陸委會為了陸配在台灣能融入社會,一步一腳印慢慢在做輔導的工作,像移民署推行動服務列車,陸委會也跟著去上山下海下鄉關懷訪視新住民。

江西陸配李永紅分享內心的感動。(攝影:鍾元/大紀元)

大陸籍配偶分享感動

江西陸配李永紅分享經歷說,先生去大陸工作期間,她獨自去醫院領取健康檢查報告,結果知道自己得了乳癌第二期,頓時腦中浮現大姐也是得了乳癌,不到半年就去世。「二十多年前躺在我的懷裡,握著我的手,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情景。」這時他心裡的害怕、恐懼有如排山倒海似地傾瀉而來。

她騎車到台中港邊,站在堤岸上,內心承受不住痛苦而放聲大哭。巨大的哭聲,引來兩位巡邏海防員警的注意和關心,在那又黑又冷、海風又大的夜晚,「陪在我身邊站崗一個多小時,他們提醒勸說道:你家裡還有幼小的小孩子在等著你,不用怕,若有困難,台灣社會一定會幫助妳,現在我們兩人牽著妳的手,請妳慢慢地從堤岸上走下來,回家好好睡睡覺,明天就會更好的!」

然而,李永紅並沒有完全打消尋短的念頭,幾天後買了木炭,「也許是老天爺不想讓我這麼早就消失於這個世界」,這時突然電話鈴響,傳來陌生女子的聲音說:「我是愛心志工,也是個乳癌患者,已經十三年了……。」

李永紅抗癌路已經進入第六年,她積極地找時間慢跑和騎自行車,也到醫院探訪病友或家庭訪視,如今已是正職的愛心志工的她,只要時間許可,全家都會手牽手一同去做志工。

《牽手-大陸配偶心情手札》。(中華救助總會)

愛上了台灣

樂敏在牽手《牽手-大陸配偶心情手札》書中寫到,「小時候曾夢想著有一天,我會來到台灣,沒想到,經過許多年後這個夢想成真,我嫁到了台灣。」

她說,台灣有一個很重要,很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廟宇多。民間的信仰造就了台灣獨特的宮廟文化,當然「拜拜」也就成了民間百姓日常生活中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婆婆說:「只要平常多行善積德,誠心祈求,神明就會多加眷顧。」

「台灣人很聰明,不管是小吃,風景區或傳統習俗,他們都能結合當地風土人情,發揮創意,搖身一變成為當地招牌。」樂敏提到,讓人無論走到任何一個地方,馬上就能聯想到特色小吃、特有的景點或文化活動。「台北我只能說:『台灣人,讚啦!』當然,最重要的是我遇到了這麼好的公婆,很感謝他們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台灣!也愛上了台灣!」

中華救助總會日前舉行《牽手-大陸配偶心情手札》新書發表會,現場數十位大陸配偶及親戚出席記者會,他們上台分享在台灣的生活、家庭、工作等心路歷程。(攝影:鍾元/大紀元)

因集郵遇到忘年之交

大陸籍新郎王新偉透過集郵認識忘年之交鄭老先生,他們有共同的愛好集郵,他形容鄭先生待人和氣、宅心仁厚,幾次郵局相遇後感情熱絡,他們也會相約吃飯,鄭先生都會介紹一些好吃的台北巷弄美食,並作導遊使他對台灣的認識更加鮮活立體。

王新偉提到,這樣持續了兩三年,忽然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在郵局看到鄭先生,察覺有異後打電話才知鄭先生中風住院,情況不甚樂觀。王新偉在心中默默祈禱,盼鄭先生能度過險境。後來鄭先生化險為夷,他體認鄭先生應該是平日與人為善,寬以待人的福報所致。

投身公益服務社會

甘肅陸配李瑤的老公在高雄開釣具店,因為老工作生意誠信踏實,他們忙得很充實,老公對長輩的孝順和時常關懷里鄰鄉親,也被推選為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老公和志工的愛心,也感染了她利用假日帶孩子一起加入志工行列。現在社區大學任職的她說,來高雄多年視其為第二故鄉,剛來台灣的種種不適應,在家人的包容與愛護之下,已融入這裡的環境,還進一步能盡一己之力服務社會。

余湘玲說,來台灣已經五年,這幾年都在家裡帶小孩,她和先生一同經歷人生許多必經的考驗,但「在身邊出現很多位用心幫助我的人,我覺得台灣是一個有包容心、寬容心,給我們很多機會的地方,也希望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多一點包容、寬愛,好好的在這邊生活。」

「我現在得到台灣社會的幫助,現在也有一份很棒的工作」,余湘玲表示,她現在做一些關懷新住民的工作內容,很開心因為這是在台灣第一份工作,可以用以前被別人幫助過的心情,去幫助有需要的姊妹。

(責任編輯:孫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