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組圖:民主共和國之父孫中山逝世89週年

人氣: 15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4年03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3月12日是國父孫中山逝世89週年紀念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上午至國父紀念館出席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89周年紀念活動,向國父遺像行禮,表達他對國父孫中山創建民國之敬意。國父紀念館史蹟東室舉辦「民主共和國之父-孫中山」展覽,陳列孫中山文物,緬懷其為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而積勞成疾,最後臨終仍喊著「和平」、「奮鬥」、「救中國」的一生。

國父紀念館上午9點半在國父史蹟東室,舉行雕塑大師王秀杞雕塑之國父銅像揭幕儀式,現場貴賓雲集。上午10點半則在中山講堂舉行「孫中山與羅福星」學術研討會,此為紀念國父孫中山逝世89周年及羅福星逝世一百週年而舉辦。

國父油畫-許九麟繪,國父孫中山於民國13(1924)年,廣州大元帥府2樓書房撰寫《建國大綱》時,留下這個影像(原係紀錄片影像,出自民初黎民偉拍攝影片中擷取),許九麟根據此幀孫中山在撰寫《建國大綱》的形象繪製。(國父紀念館)

馬英九:沒有國父,就沒有中華民國

馬英九上午透過臉書(facebook)表示,國父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勳及建國後臨時大總統,三度到臺灣,與臺籍菁英互動熱絡。國父的民主理念與建國理想,深深影響日據時代的臺灣菁英如杜聰明、翁俊明、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與林祖密等人。

國父紀念館史蹟館東室「民主共和國之父-孫中山」展覽入口意象(國旗、國歌、憲法、國父都能代表中華民國,把這些元素置於展覽入口)。(國父紀念館)

馬英九說,14年國父逝世,蔣渭水在「臺灣民報」上執筆,寫下社論「哭望天涯弔偉人」,緬懷國父追求自由、民主決心;24日,蔣渭水等召集同志為國父舉辦追悼會,當天夜晚大雨傾盆,但民眾出席非常踴躍,原本最多只能容納3,000人的會場,湧入超過5,000人,可見臺灣同胞對國父的愛戴。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前中)12日率到國父紀念館向國父孫中山銅像致敬。(中央社)

馬英九表示,每次經過國父銅像前,一定深深一鞠躬。沒有國父,就沒有中華民國,這是發自他內心最深處的尊敬、最由衷的感佩。國父逝世紀念日,讓大家共同向國父致上最崇高敬意。

國父與母親楊太夫人及家屬合影。後右起3為盧夫人、4為國父、5為兄德彰;中右起為女金瑛、楊太夫人、子孫科。(國父紀念館)

「民主共和國之父-孫中山」展覽

國父紀念館舉辦「民主共和國之父-孫中山」展覽,展示內容係以孫中山生平為軸線,規劃「革命運動」、「 志向遠大」、「革命運動」、 「民主共和國之父」、 「理想的實現」、 「大家的孫中山」等6大單元,除呈現國父各重要革命歷程的珍貴史料與圖片外,另以影音科技多媒體播放相關史料,以活潑生動方式呈現 國父革命建國過程,不僅彰顯國父的革命精神及偉大人格,同時更傳達歷史、教育、文化、觀光及創新性的嶄新意象。

1896年孫中山到倫敦宣傳革命,也拜訪他的老師康德黎和孟生,被誘騙囚禁清廷駐英公使館時,倉促寫下之求救卡片。(國父紀念館)

1、讀書救國:「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少年孫中山14歲(1879)隨母親赴檀香山,首度接觸到西方文明及基督教義,開闊了心胸與眼界,此行實為其一生偉大事業之發源。1892年以第一名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

建國大綱─《國民政府建國大綱》是國父孫中山依據三民主義(理論)、五權憲法(制度),於民國13(1924)年4月12日手書,簡稱《建國大綱》,全文25條。這是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針對國家建設所提出的規劃方案。(國父紀念館)

國父微笑看著〈建國大綱》,意涵在中華民國-臺灣貫徹實行。因為實踐三民主義,創造了臺灣的經濟奇蹟、政治民主化和社會多元化。臺灣經驗就是實行三民主義的經驗。(國父紀念館)

2、志向遠大:「以學堂為鼓吹之地,借醫術為入世之媒。」青年孫中山於香港習醫,常與楊鶴齡、陳少白、尤列等人暢談革命,人稱「四大寇」。1894年孫中山滿懷革新精神向李鴻章提出改革意見,然未被採納,益堅定革命救國之想。

國父史蹟館東室參觀人潮。(國父紀念館)

國父史蹟館東室民主共和國之父及國父油畫。(國父紀念館)

3、革命運動:「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合眾政府。」 1894年,甲午激戰中,孫中山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為中國近代革命組織之開端,廣獲華僑、青年志士支持,歷經17年奮鬥,10次起義失敗,終於武昌起義成功,終結數千年專制,帶領中國邁向民主共和的新紀元。

國父理想的實現-攜手。(國父紀念館)

民國31年(1942) 美國丹佛發行孫中山與林肯總統郵票。(國父紀念館)

4、民主共和國之父:「為四萬萬人謀幸福就是博愛。」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建立臨時政府,組臨時參議院,公布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啟共和民國的新紀元。孫中山終身維護共和,為追求一個統一富強的中國而鞠躬盡瘁。國民政府於1940年明令尊稱其為「中華民國 國父」。

中華民國建國100年紀念郵票。(國父紀念館)

新臺幣佰圓鈔正面即是依中山先生於民國13年於廣州大元帥府撰寫《建國大綱》當時留影之影像。(國父紀念館)

新臺幣百元鈔背面。(國父紀念館)

5、理想的實現:「余之革命主義內容,賅括言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是已。」孫中山雖未能親見五權憲法的制定,但其革命追隨者仍持續努力完成其主張之建國藍圖,先後完成軍政、訓政、憲政建國三程序,更在臺灣真正落實民生主義及民主共和的理想。

中華民國元年郵票。(國父紀念館)

青天白日滿地紅─展場的中間放了國旗,用螺旋方式呈現,呈現立體感,展櫃用白色,地毯用紅、藍、灰色,讓觀眾彷彿置身於旗海飄揚中。(國父紀念館)

青天白日滿地紅─展場的中間放了國旗,用螺旋方式呈現,呈現立體感,展櫃用白色,地毯用紅、藍、灰色,讓觀眾彷彿置身於旗海飄揚中。(國父紀念館)

6、大家的孫中山:「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孫中山領導革命推翻帝制,終結中國千餘年的專制政體,改變近代中國命運,其事功已足以留名青史,其為圖中國富強,而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留下未能親見中國富強之憾,但這份救國救民之心與不戀棧權位的無私,使其身後至今仍受所有中國人推崇景仰。

為紀念國父孫中山逝世89週年,國父紀念館特邀請雕塑藝術家王秀杞教授雕塑國父半身銅像乙座,以頌揚孫中山之革命建國精神及其行誼。國父銅像揭幕儀式在史蹟展覽東室隆重舉行,國父紀念館並邀請眾多貴賓蒞臨觀禮。(鍾元/大紀元)

藝術家王秀杞國父銅像揭幕儀式

為紀念國父孫中山逝世89週年,國父紀念館特邀請雕塑藝術家王秀杞教授雕塑國父半身銅像乙座,以頌揚孫中山之革命建國精神及其行誼。王秀杞為感念國父孫中山憂國憂民的情操,費時一年詳細考證國父相關史料與圖片,才完成國父半身銅像作品。整座銅像散發出氣度宏偉與威儀莊嚴之浩然正氣,令觀者在瞻仰銅像時,亦能感受到國父之精神面貌。

國父銅像揭幕儀式在史蹟展覽東室隆重舉行,並邀請包括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許水德、國父紀念館館長王福林、監察委員周陽山教授、王秀杞、水墨畫大師李奇茂教授、國策顧問李錫奇、文化大學日文研究所教授陳鵬仁、前師大美術系梁秀中教授、中國書法藝術基金會連勝彥董事長、中華民國油畫學會理事長吳隆榮、臺灣雕塑學會楊奉琛理事長、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主任張炳煌教授、詩書畫名家林彥助、書法家曾安田、書畫名家陳嘉子、專業水彩畫家謝明錩教授、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邱榮舉教授、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王文隆主任、國際知名聲樂家簡文秀、國寶剪紙藝師李煥章、金門縣書法學會理事王宏武、水墨畫家李憶含等貴賓蒞臨觀禮。

國父紀念館12日於中山講堂舉行「孫中山與羅福星」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羅秋昭為羅福星的孫女,她發表論文「我的祖父─羅福星烈士」。(鍾元/大紀元)

「孫中山與羅福星」學術研討會

國父紀念館有鑑於今年適逢羅福星壯烈犧牲百週年,加上有不少日治時期的史料陸續發現,為對懸疑於羅福星革命與孫中山的國民革命之史蹟關連,有所瞭解,以深入國父孫中山與臺灣相關議題的研究,從而提升國父紀念館研究水準學術地位,於中山講堂舉行「孫中山與羅福星」學術研討會,元智大學社會政策學系教授兼通識學部主任劉阿榮,發表主題演說「孫中山與羅福星對近代臺灣政治社會發展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羅秋昭為羅福星的孫女,她發表論文「我的祖父─羅福星烈士」。

國父紀念館12日於中山講堂舉行「孫中山與羅福星」學術研討會。右一為國父紀念館副館長林國章、右二為海洋大學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卞鳳奎、右三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張鴻銘、右四為中華渡海興台會秘書長丘智賢、右五為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黃玫瑄、右六為龍華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趙勳達。(鍾元/大紀元)

羅福星1886年生於印尼雅加達,幼年曾隨祖父羅耀南返回廣東接受中國詩文啟蒙,十歲再隨祖父返回印尼,中學畢業後又隨祖父來到臺灣,居於苗栗一堡並進入苗栗公學校就讀。羅福星在臺期間,因親身經歷異族統治,深切體會臺灣同胞所受的苦痛,內心常充滿高昂的民族意識與愛國情操。

1907年羅福星返回中國大陸,在廈門加入同盟會,並曾參與三二九黃花崗之役,幸獲新軍掩護,始能脫身轉往南洋。羅福星追隨孫中山革命推翻滿清,辛亥武昌起義成功,中華民國正式誕生,惟當時的臺灣卻仍遭受日本殖民統治。羅福星再度來臺灣發展組織,號召臺灣同胞抗日,不幸於1914年被捕。

羅福星在獄中以「中華民國孫逸仙救」八字為句首,撰寫《祝我民國詞》,文曰:「中土如斯更富強,華封共祝著邊疆;民情四海皆兄弟,國本苞桑氣運昌。孫真國手著光唐,逸樂中原久益彰;仙客早貶靈妙藥,救人千病一身當。」文情並茂,感人至深。民國3(1914)年3月3日,以首犯重罪,慘遭絞刑,從容就義,年僅29。1952年,羅福星與多名殉難烈士忠骸安厝在苗栗縣大湖鄉義民廟後方昭忠塔內。

(責任編輯:高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