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易受心理暗示影響 積極暗示激發潛能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460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4年05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心理學研究表明,由於敏感、脆弱和心理不成熟,兒童成為最易受心理暗示的群體。父母和老師是孩子身邊最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人,一旦他們在無意中成為對孩子不良暗示的施加者,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從而引發和擴大孩子的缺陷,形成不良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模式。而這種模式一旦固定下來,很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

心理暗示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種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來自外界的心理暗示,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影響,使孩子在意志、興趣等方面發生變化。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給孩子帶來對事物積極的認識和體驗,而消極的心理暗示,則很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逆反心理。

積極暗示改變孩子的認知

積極的心理暗示會讓孩子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健康樂觀的心理對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羅森塔爾效應是最典型的積極心理暗示的案例。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助手們曾去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實驗。他們從1~6年級中各選了3個班級,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然後,羅森塔爾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名單中選出的「最有前途」學生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發現:凡是在名單中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他們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顯然,羅森塔爾的「謊言」發揮了作用。這個「謊言」促使老師對名單上的學生進行肯定的評價,而老師的肯定讓這些學生變得更加自信,使他們各方面有了異乎尋常的進步。這個實驗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另一項來自愛丁堡大學教育心理學馬丁教授的調查表明:幾乎90%在品質、意識和智力方面有傑出表現的人,在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時期都受到過來自親人的積極的暗示,最多來自母親,有的來自父親、老師、祖父母等等。

《嬰兒&母親》雜誌記錄了這麼兩個案例:兩個孩子在公園玩兒,追趕中不小心摔倒了。一位媽媽「哎呦」一聲趕緊跑過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說:「讓媽媽看看摔哪了,摔疼了吧?」本來沒事的孩子「哇」地一聲大哭起來:「摔疼了。」而另一位媽媽則站在一旁,淡淡地說:「沒關係,自己爬起來。」這位孩子若無其事地爬起來,又繼續奔跑著玩去了。

媽媽的表現在給孩子暗示:前一位媽媽緊張不安的態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從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覺,使孩子變得嬌氣,這是消極的暗示。而另一位媽媽淡然平靜的態度卻暗示著孩子,摔跤沒甚麼大不了,自己應該勇敢地爬起來,這是積極的暗示。

消極暗示易讓孩子自卑逆反

心理暗示的關鍵,在於讓孩子有積極的心理體驗,特別是在他表現不夠好的時候。雖然孩子年齡小,但他也會產生內疚、自責的情緒。如果爸爸媽媽只是一味地批評和指責,等到下次再出現類似的情況時,孩子就會失去信心和耐心,長此以往會讓他形成自我否定的思維定勢。

一心理學雜誌曾引用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母親帶著一個八九歲的男孩來看心理醫生。這位母親說:「我生這孩子的時候不太順利,醫生不僅給他吸了氧,還告訴我孩子以後可能會出現智力問題。這不,這孩子9歲了,和別的孩子確實不太一樣。因為先天不足,他腦子太慢,學習有困難,成績一直倒數,我真擔心他會有智力低下的問題。」而當醫生向孩子本人詢問時,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說:「我腦子有問題,所以學習不好。」

經測定,孩子智力水平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問題。他的學習成績之所以不好,完全是母親不良心理暗示的結果。當然,母親也是接受了當年那個醫生「這孩子可能會出現智力問題」的不良暗示。這些潛移默化的負面心理暗示,造成了孩子學習和生活上的種種困擾。

實際上,父母不經意間說出來的話或表現出來的行為,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了消極的心理暗示。如果父母不止一次地這麼對孩子說,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真的是很笨、很麻煩,有很多事不會做,從而否定自己,變得不自信,甚至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產生不健康或是不准確的自我認識。這樣的心理暗示,一旦轉變成自我暗示,就會對孩子身心各方面都造成不良的後果。

俗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誇獎的背後是多少人在有意無意地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父母表揚、老師稱讚、客人誇獎、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對孩子全方位的積極暗示無形中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上進心,增強孩子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成為一個自信豁達的人,有所作為的人。

(責任編輯:李曉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