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雨量67年來新低 西半部限水休耕

2014年降雨量低 經濟部長警告:未來1年乾旱恐十年來最嚴重 過年不排除二階限水、5月三階限水

人氣: 5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5年01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台灣2014年雨量是67年來最低,高屏溪流量也創下歷史最低紀錄,經濟部長杜紫軍警告「未來1年乾旱恐10年來最嚴重」。台灣西半部從新北以南到高屏地區嚴重缺水;桃、竹、苗、台中及嘉南等5個農田水利會4萬多公頃灌溉區,104年第一期稻作已決議強迫休耕。水利署副署長田巧玲表示,2015年過年不排除可能進行二階限水、5月三階限水。

除了台北翡翠水庫,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全台水庫集水區2014年10至12月降雨量只有歷年來平均二至四成。石門水庫降雨量少了267毫米,為近10年平均值四成七;曾文水庫少了157毫米,為平均值三成二;鯉魚潭水庫少了130毫米,為平均值二成二。其中石門水庫,歷年同期蓄水率約九成,目前僅約五成七,2014年蓄水量短少7,500萬噸,僅為歷年平均2億噸的1/3左右。

水利署主任祕書賴建信指出,2014年缺水是10年來最嚴重一次,中央氣象局13個測站,9、10月降雨是67年來最少的紀錄。最主要是2014年夏天雨量偏少,且颱風特別少,只有7月麥德姆颱風、9月鳳凰颱風。2014年情況非常特殊,鳳凰颱風之後,台灣就沒有比較大系統(約100公釐)的降雨。

豐水期是5至10月,汛期則是5至11月,賴建信說,這段期間台灣地區雨源都變少。新北以南水庫集水區降雨不夠,各地水庫水位都在下降,往常這種時候石門水庫容積量是2億噸左右,一年要裝滿4次,水庫「吃不飽」,供水就不穩定。原本盼9月鳳凰颱風過境能餵飽各地水庫,但鳳凰從屏東入境,沿著東海岸往北,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台灣東半部地區,西半部的水庫幾乎沒進水。

賴建信表示,2014年雨季狀況比較特殊,從9至12月,假如住台北會發現,「每次下雨台北都有下雨,但雨就下不過新北市以南」。查看氣象局網站,顯示降雨機率都在北部或東半部,台北、基隆、宜蘭、花蓮及台東沒有缺水問題。北部的話,台北地區剛好是翡翠水庫的集水區,翡翠水庫降雨量與氣候值差不多,台灣面積雖小,但地形降雨分布不平均。至於2014年缺水是否與全球氣候變遷有關不明。

由於水情欠佳,水利署分別於11月27日及12月1日公告桃園及竹苗地區,進入第一階段限水(夜間減壓供水)措施。賴建信指出,夜間減壓供水指每天晚上11時到隔日凌晨5時,自來水公司淨水廠送到住家的水減壓供水,由於這段時間都是民眾休息的時間,對民生幾乎沒有影響,若有影響也非常輕微,更何況都會區家家戶戶都有消防水池與蓄水塔,約可支援2~3天用水量。工業用水也採夜間減壓供水。

2015年第一期稻作 休耕4.1萬公頃

水利署於2次抗旱會議中決議1期稻作停灌休耕,面積高達4萬1,576公頃,56%是稻作,34%是蔬菜、水果、花卉等農作物。休耕地區包括苗栗明德水庫灌溉區約1,175公頃、台中大安溪流域北岸灌溉區約4,625公頃、桃園大漢溪流域石門水庫灌溉區2萬2,677公頃、新竹頭前溪流域灌溉區與鳳山溪流域灌溉區4小組4,606公頃、嘉南地區曾文溪流域嘉義縣市灌溉區及白河水庫白水溪灌溉區8,493公頃。粗估稻米將減產12萬公噸,占一期稻作13%。

賴建信指出,鳳凰颱風後,水利局就察覺到氣候異常,提前節約用水,盡量把水存在水庫中,也要求各地農田水利會做好灌溉管理,2014年第二期稻作,各地都順利收成。2015年第一期稻作由南到北供水時間不太一定,南部比較早12月播種,北部可能要2月才開始耕種。每年12至2月期間,大部分農田剛好介於第二期與來年第一期稻作更換空檔。12月初第二期稻作收割,很多農田會撒播油麻菜籽,隔年2月才耕作第一期稻作。第一期稻作休耕長達4~5個月,到5、6月是汛期的開始。

農業用水占全台總用水量70% (約120億噸),民生和工業用水占30%(約60億噸)。對於休耕影響,水利署副署長田巧玲說,每公頃平均用水約1萬噸,若確實實施,可省下4億餘噸水,只占農業用水1/30。至於是否進入二階限水,須視停灌休耕節水成效、調度狀況,以及1月降雨情形而定,預計1月底就可確定。

「農政單位初步分析不會影響台灣民眾對稻米需求」,賴建信指出,休耕就會給農民補償,給農民的補償金額是農家的賺款,如一期稻作應該賺多少再補貼5%,休耕之後才會有農民受到最大影響,不過,他們有獲得實質補償。

氣候適合就採人工增雨

對於乾旱缺水所採取策略,賴建信表示,各水庫採取總量管制出水、加強區域調度、農業耕種區域加強灌溉管理;工業與民生節水;目前全台有19個人工增雨規劃地點,包括重要水庫如石門、日月潭、曾文水庫等,團隊24小時待命監控氣象資料,只要有下雨機會、氣象條件適合,就會採行人工增雨措施,全台各地已進行4次地面人工增雨,由於每一波鋒面到達台灣所影響的區域不一樣,目前緊盯著鋒面走向。◇

責任編輯:吳明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