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艱困童年磨練堅韌意志 彭木生迎向紅茶頂峰

彭木生紅茶廠的產品獲得2010年全國百大觀光特產金牌獎。(黃淑貞/大紀元)

人氣: 67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6年09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林萌騫台灣南投報導)魚池鄉彭木生紅茶廠創辦人2歲喪父,四處寄人籬下的童年經歷及沒有父親可依靠的青少年時期,讓他比同輩老成20年,也鍛鍊出過人膽識及不怕苦的創業精神。他24歲當鄉代,28歲任農會理事長,32歲投入完全外行的紅茶創業,挺過30年產業低迷,最後如倒吃甘蔗,以近古稀之年享受產業榮景。

幼年喪父 坎坷人生磨練堅韌性格

出生於國姓鄉南港村的彭木生,2歲時父親就過世了,家裡既無田產也無房舍,小時候跟著母親四處流浪依親,到叔叔伯伯家借住一年半載,經濟上則靠母親做散工維持生計。

這段沒有父親依靠、寄人籬下的坎坷日子,8、9歲就要學賺錢的本事,磨練出他獨立、堅韌、不怕苦的性格,也為後來能在紅茶景氣低迷中持續打拚30多年奠定基礎。

超級山村柑仔店 展現不畏苦創業精神

小山村的工作機會真的不多,後來,他母親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比較穩定的林場廚娘工作,存了一點錢,用舊木料搭蓋一間山村中的柑仔店,開始做起小生意,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讓村民能比較方便地補充生活物資。

小學畢業後彭木生到埔里高農就讀,每年寒暑假打工賺取學費、貼補家用。除了第一年住在埔里阿姨家,往後的4年都必須通學。從14歲開始,每天早晨4點多就從家裡步行到南港國小,再到北山搭車至埔里。肩膀上除了書包,還有一擔山上的香蕉、李子等當季水果,交給青果合作社後才去上學。

一放學,就要到埔里街上批貨,搭車到北山已7、8點,如果車子有到南港國小就坐車到南港國小,走回去要1小時,否則就從北山開始步行,肩上背著書包、挑著貨品,2小時半才能走到家,平均晚上10點時鐘響起才能進家門。「當時只知道有飯吃、有書讀,就很幸福了」,整整4年,他絲毫不以為苦。

「總有一天要出頭」,一個偏僻山村的憨厚小孩到埔里鎮上讀書,難免有矮人一截的感受,再加上沒有父兄可依靠,面對正值血氣方剛年紀同學的欺凌,只有忍氣吞聲、不敢反抗,但心裡總有一個聲音:「我將來一定不能輸人。」他告訴自己,現在輸沒關係,將來再辛苦也要拚出頭。

當完兵回來,他改用舊貨車運山產、批貨。當時交通不便,小雜貨店生意本來就不錯,加上他的創舉:買1千元就贈送點數,年底結算換摸彩券,以電視、腳踏車等豐富摸彩品吸客。每年生意蒸蒸日上,生意好到需用大卡車載貨回來賣,有點像山村的大超市。

彭木生說,生意最好的時候,一星期需進貨1卡車飼料,供應全村養豬、養雞鴨。年節時,村民需要應景的蔬菜、魚等全都備齊,在廣場上鋪開,外加堆飼料的倉庫,柑仔店已不再是小雜貨店,簡直成了有相當規模的銷售點。

廣結善緣 28歲任農會理事長

他在南港、北山兩村的附近山頭收山產時,也與村民廣結人緣,一輛貨車進進出出,以搭便車搭起人的橋梁。

「要去外地,請上車,一擔貨也上來。」他說,順路的,只要擠得上的都收。當時的南港村民要去外地,必須走7、8公里到北山才有車子可搭乘。回程,像他以前讀埔里高農時的夜歸村民,他只要碰到,都會請他們上車,也都知道要在哪個路口停車,一律免費服務。

人脈如此日積月累,北山和南港這一選區,幾乎人人認得他,24歲開始選國姓鄉民代表,連續兩屆都是最高票。28歲擔任農會理事長時,已有20年的社會歷練,面對人群、面對農會的農民代表和員工,已有40幾歲中年人的老成和穩重。

彭木生紅茶廠創辦人(右)與高齡95歲的母親彭梁妹(左)、孫女彭采欣(中)在紅茶廠合影。(黃淑貞/大紀元)
彭木生紅茶廠創辦人(右)與高齡95歲的母親彭梁妹(左)、孫女彭采欣(中)在紅茶廠合影。(黃淑貞/大紀元)

在產業低迷中入行

魚池鄉的紅茶是日治時期引進的,由於緯度、土質都和印度阿薩姆省相近,試種之後發現非常適合,因此大量推廣,民國50年時種植面積達到巔峰,超過1千公頃,當時都是手採茶,品質優良,外銷供不應求,茶農各個口袋滿滿,家家都有樓房住,榮景一直維持到民國60年。

由於行情太好,地下工廠四起,手採紅茶也改為機器採收,產量暴增10倍,但品質遽降銷不出去,信譽整個垮掉。民國68年,對紅茶完全外行的彭木生開始接手五城巷71號的紅茶工廠時,產業已跌入谷底,紅茶沒人要,埔里加上魚池共有20幾家工廠,全都倒閉關門。

在他之前,這座由前鄉長黃登鳳創立於民國45年的紅茶廠已連換了5、6手,但是每位老闆都是撐了1、2年就不行了。原本在隔壁的國姓鄉收山產的他,因緣際會聽到人家在談論 「紅茶廠又倒了」,心裡盤算,工廠位於縣道131線上,大觀、明潭水庫將要興建,路也會拓寬,不如買下來當作買賣山產的據點。

全省走透透開發通路

買下來後先放著,後來很多茶農到他家提出建議:「既然工廠都買了何不做點茶試試?」當時很多茶廠都一間接一間地拆了,茶菁沒人收,茶農沒法生活。

「不過,製茶我完全外行。」彭木生一開始也沒信心。茶農們說,沒關係,他們多少都懂一些,他們可以幫忙。老鄉長的兒子黃新讚曾跟著父親學習,懂得製茶,連同彭木生共5人,共同出資500萬元想在紅茶產業大展身手,不過,5年後賠光所有資金,還是老問題「茶銷不出去!」

彭木生指出,其實到第3年他已知道最後的下場,「沒有信心、不再增資,只有拆夥」。不過,在合夥的最後2年,由於實際參與製茶,他已懂得製茶的門道,「唯一要突破的就是銷售問題」。

他心裡很清楚,要靠外銷不可能,「通路掌握在貿易商手上」,價錢低到有時有工錢,有時連加工錢都沒有,等於賣茶菁給貿易商,只有本錢而已;而且台灣紅茶的名聲崩壞後,外國人的接受度也不高。

民國70年代,都會區的大街上已開始有泡沫紅茶的商機,他嘗試帶著茶樣,搭車到台南、高雄,按著地圖一條街走過一條街,只要招牌有寫著「茶」或「紅茶冰」的商店,就開口:「這是日月潭紅茶,請試試看。」送給商家試泡。

這種推銷方法在當時的產業中也是一種創舉,10家裡面總有1、2家會試泡。「品質不錯又便宜」,商家試泡後開始用電話叫貨「100斤、200斤、500斤」,他心想「只要品質顧好」,機器採的低價位紅茶市場還是存在的。

於是,當其他4位合夥人不做時,他乾脆整個接下來,變成獨資,繼續生產。

從30多年前彭木生就對客戶堅持,「下回的茶品質不會變,或者只會更好。」在別家茶廠拆的拆、關的關的情況下,彭木生紅茶廠就是有辦法撐到921之後的產業大轉機。

回到手採茶精緻生產 堅持做好茶連獲大獎

「大破壞後帶來大建設」,921大地震為魚池紅茶產業帶來大轉機。地震後,整個魚池鄉就剩下彭木生、廖家及公家的農林公司日月老茶廠等3家茶廠還在,茶葉改良場、鄉公所、農會、南投縣政府的資源匯聚紅茶產業,目標一致「改走精緻化」,不要用機器採。

品質恢復上來了,又經過兩任鄉長廖學輝、陳錦倫帶領公所團隊的大力推廣,再加上茶葉改良場新品種台茶18號紅玉的推出,日月潭紅茶的名聲再次打響國際。

由客委會設計外盒包裝的彭木生紅茶廠紅茶伴手禮獲得獲得2010年全國百大觀光特產金牌獎。(黃淑貞/大紀元)
由客委會設計外盒包裝的彭木生紅茶廠紅茶伴手禮獲得獲得2010年全國百大觀光特產金牌獎。(黃淑貞/大紀元)

民國99年,2010年國際茗茶世界茶賽輪到台灣舉辦,全世界的茶都寄到台灣來比,他由兒子彭志嵩送3件紅茶到台中的會場參加比賽,對品質的堅持讓他一砲而紅,獲得「第八屆國際名茶評比」1金2銀佳績,同年再奪全國百大觀光特產金牌獎。

「心情當然高興」,彭木生說,好不容易撐過將近30年的產業低潮,紅茶產業的知名度再度打開,茶廠的產品受到國際及全國的肯定,讓他更有信心繼續做好茶與客戶分享。而茶廠的地點並不在魚池街上,所以客戶主要為老客戶或口耳相傳受推薦而來的新客戶。

暴雨毀工廠 為契作茶農不能放棄

從民國88年開始,彭木生連續遭逢3次人生的重擊,埔里的住家先毀於921大地震,愛橋邊的10多家鐵皮店面又被一場大火吞噬,最後連紅茶工廠都被洪水沖走一半,幾十年累積的有形資產幾乎損失殆盡,但是他的堅韌意志並沒有被擊垮,擦乾淚水重新奮起,只把它當作是老天爺的考驗。

彭木生指出,民國96年魚池鄉受暴雨侵襲,曾創下單日累計上千公釐的雨量,路毀,工廠後面的溪水暴漲,堤防潰堤,工廠地基流失,幾乎毀掉半個工廠,好幾萬斤茶葉付諸流水,近30年所打拚出來的產業基礎一夕間化為烏有。

「一度想放棄」,但是他想到每年開工10個月的紅茶廠,身負70、80戶契作茶農的生計,而且很多都是有兩代交情的老客戶,必須負起企業責任。不久,政府重建堤防,工廠也隨之復建。

就在這2年多期間,也就是民國98、99年紅茶產業出現轉機,手採茶上來了,比賽又連得兩大獎,鄉公所也大力推廣紅茶,列為一鄉一產業的標的。生產精緻化後價錢提升,利潤也跟著好起來了,產業榮景終於再現。

彭木生紅茶廠源自於民國45年由魚池鄉前鄉長黃登鳳在特許制度下創立的紅茶廠。(黃淑貞/大紀元)
彭木生紅茶廠源自於民國45年由魚池鄉前鄉長黃登鳳在特許制度下創立的紅茶廠。(黃淑貞/大紀元)

珍惜產業榮景 部署全方位通路

彭木生的兒子彭志嵩畢業於中山醫大視光學系,原本在台中開眼鏡行,民國97年時回到五城傳承紅茶產業,擔任鼎崴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開始為紅茶廠做網路行銷,也到國外開拓國際市場,並參加紅茶比賽。包括中國大陸、俄羅斯、日本、泰國、馬來西亞都有客戶,也藉由貿易商行銷到德國和英國。

明年即將進入古稀之年的彭木生對目前的產業榮景相當珍惜,也對合作30多年,一起挺過產業低迷年代的契作茶農表示感謝。善於未雨綢繆他認為,紅茶廠能永續經營才能為茶農們的生計負責,因此中高價位手採茶及低價位機器採收茶的通路都須兼顧,在產業景氣循環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責任編輯:羅令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