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專家:臨床溝通策略 能減輕病人的焦慮

醫生與病人更好地進行對話,以減輕病人的焦慮。( Joe Raedle/Getty Images)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7年05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傑妮澳洲墨爾本編譯報導)由於醫生的用詞會加重手術之前本已很焦慮的患者的心理壓力,澳洲醫學專家建議疼痛專家和麻醉師停止使用可能會對病人產生負面影響的詞語,除非病人首先使用這些詞語。

據《太陽先驅報》報導,醫生在與病人談話時,不經意地說到諸如「傷害」、「刺痛」、「發癢」以及「擔心」這樣的話,可能足以讓病人感到或放大他們的疼痛。其它一些用語還包括疼痛、嘔吐和恐慌等。

阿德萊德婦幼醫院(Adelaide’s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 的希娜(Allan Cyna)博士說,與預測和告知患者做手術會有什麼感覺相比,為患者提供一些直觀的信息,說明醫生為什麼要做某些事情,更可以減輕患者的負面感受。

希娜博士認為,這種方式並不是讓醫生不去說一些事情,而是以有助於治療的方式說出來 。

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有些醫生會告訴病人「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如果醫生這樣告訴一個很冷靜的病人,其實病人在潛意識中會認為肯定是有什麼事需要擔心。

再比如,問病人「你想親吻一下你的孩子,和他/她說再見嗎?」這通常會讓病人傷心落淚。

希娜博士說,傳統觀點認為,醫生需要警告患者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但現在他們意識到這樣可能會造成病人的消極反應。

在以前的試驗中,如果患者在注射藥物時被告知可能有「刺痛」感時,他們會叫喊,並變得很不安。

另一項美國的研究顯示,醫生在注射麻醉劑時,把「一個大蜜蜂來啦」這樣的話,改為「我們要讓皮膚變得麻木」後,病人的疼痛感明顯下降。

希娜博士幫助制定了一項臨床溝通策略,用來幫助麻醉師與病人更好地進行對話,以減輕病人的焦慮。

責任編輯:李欣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