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元朝名臣】大蒙古國太師木華黎

作者:洪熙

木華黎,大蒙古國開國功臣。其為人沉穩剛毅,足智多謀,臂長如猿,擅長射箭,可挽二石(二百斤)強弓。在跟隨成吉思汗東征西討的諸多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並數次救成吉思汗於危難之中。大蒙古國成立後,因其功勳顯赫,成吉思汗封其為國王。在蒙古帝國,木華黎是第一個受封王位之人。

木華黎出生於阿難水之東,史載他出生時,有一團祥瑞的白氣從大帳中冒出。草原上的一位神巫看到這番景象,驚訝地說:「這個孩子長大後,必定非同尋常。」

時光飛逝,轉眼木華黎業已成年。他有勇有謀,在將星如雲的蒙古帝國裡,其雄勇可是冠絕一時。他和博爾朮、博爾忽、赤老溫以忠勇輔佐成吉思汗,時人稱他們四人為「掇里班‧曲律」,即漢語「四傑」的意思。

元 劉貫道畫《元世祖出獵圖》軸。(公有領域)

有一年,成吉思汗出征失利,失去了牙帳(古時將帥居住的營帳),晚上,成吉思汗只能在草澤中安歇。趕上當晚下大雪,木華黎和博爾朮張開毛氈,為大汗遮擋風雪,從傍晚一直到次日早上,竟然連腳步都沒有移動過。

一天,成吉思汗帶著三十多個騎兵,行經一處山谷間。觀察到周圍地勢,成吉思汗回頭對木華黎說:「在這兒可能會遇到敵寇,我們要如何應對?」木華黎說:「我就以身護主。」

話音剛落,果然一群敵寇就從附近的叢林中突然冒出來,對著他們射箭。一時間,箭如雨下。木華黎立刻張弓搭箭,連射三箭,射中三人。敵軍首領問他:「你是何人?」他回答:「我是木華黎。」隨後木華黎解下馬鞍,拿在手中作盾牌,保護成吉思汗撤離。其餘騎兵反擊,敵寇逃散。

蒙古國國家宮右側,大將木華黎的雕像。(martin_vmorris/Wikimedia Commons)

宋開禧二年(金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一統蒙古諸部,登上皇帝大位。即位伊始,大汗從容地對木華黎和博爾朮說:「現在國內平定,多是你們的功勞。你們對我來說,就像車之有轅、身之有臂一般不可或缺,你們應當了解我的這個想法,不要改變當初輔佐我的初心。」隨即,分別立木華黎和博爾朮為左、右萬戶長,給他們配備相應的侍衛及儀仗,賜與他們諸侯王的待遇。

成吉思汗十二年八月(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下賜誓券和黃金印信給他,並允諾這個「丹書鐵券」可以讓他「子孫傳國,世世不絕」。

1217年,木華黎被封為太師、國王,獲賜誓券和黃金印信。圖為唐代錢鏐鐵券,是中國現存四個丹書鐵券實物中,年代最早的一個。丹書鐵券,亦作丹書鐵契、金書鐵券、鐵券、誓書、誓券,是天子頒發給功臣、重臣的一種帶有獎賞和盟約性質的憑證。(Siyuwj/Wikimedia Commons)

此次受封,成吉思汗還將弘吉剌、亦乞烈思、兀魯兀、忙兀等十支軍隊,以及吾也、契丹、漢軍等軍隊,都劃歸木華黎麾下。成吉思汗發上諭說:「太行之北,由朕來管理;太行以南,由你來治理。」

成吉思汗每次出行,都配有專用的九斿(音由)大旗。他將九斿大旗一併賜予木華黎,曉諭諸將說:「木華黎立此旗發號施令,如朕親臨。」

蒙古國國家宮中設立的九斿白纛(白纛指白杆大旗)。(公有領域)

從此,木華黎全權指揮對金國的戰事,成吉思汗則率領主力大軍返回蒙古,準備西征。木華黎作為征金大元帥,代成吉思汗發號施令。經過六年征戰,先後征服了金朝統轄之下的河北、河南、山東等大部分國土。伐金大軍所到之處,幾乎蕩平了金軍的所有軍力。木華黎治理中原,收服了很多金朝降將。《新元史》說,他知人善任,有成吉思汗的風範。

木華黎的後代子孫中也是人才輩出,像孛魯、速渾察、霸都魯、相威、安童等,均是官居顯赫的國之棟樑。自古以來,功臣貴胄之家,也有可以長保富貴的,但還沒有像木華黎家族這樣高官貴冑如此繁盛的。@*#

參考資料:

《國朝名臣事略‧太師魯國忠武王》‧卷一
《元史‧木華黎傳》‧卷一百一十九
《新元史‧木華黎傳》‧卷一百十九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