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楊惠玲陶藝個展 展出獨具一格混釉作品

展出的作品之一 雙層拉胚。(廖素貞/大紀元)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9年03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楊惠玲「營造玲龍窯燒」個展,3月7日起至3月17日於雲林縣文化處展覽館1樓展出她80多件樸而不華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其中獨具一格的「混釉作品」,是這次展出的主題。

展出的作品之一。
展出的作品之一。(廖素貞/大紀元)
展出的作品之一
展出的作品之一。(廖素貞/大紀元)
這次展出的代表作
這次展出的代表作。(廖素貞/大紀元)
展出 的作品 之一
展出 的作品 之一。(廖素貞/大紀元)
展出的作品之一。
展出的作品之一。(廖素貞/大紀元)
中間破開的作品,是這次展出的代表作,是楊惠玲做了20個才成功一個的混釉作品!
中間破開的作品,是這次展出的代表作,是楊惠玲做了20個才成功一個的混釉作品!。(廖素貞/大紀元)

原本和先生丁國書一起從事土木工程業20多年的楊惠玲,在一次偶然的機緣,遇到當年讀幼教陶藝課的老師──蘭山窯柴燒大師李俊蘭,而與陶藝結了不解之緣,一句無心的「要不要回來玩陶土?」,結果「一進去就被黏住出不來了!」熱愛陶藝的楊惠玲說:「一開始都在老師的工作室做、在那裏燒!玩久之後就不過癮了!乾脆就在自己家裡設工作室、設窯。」

為了搭配作品展出,楊惠玲還借了朋友複合式弓箭來搭配!
為了搭配作品展出,楊惠玲還借了朋友複合式弓箭來搭配!。(廖素貞/大紀元)

以柴燒入門的楊惠玲,一直致力於研究釉彩的創新,經過不斷的嘗試,創作出獨具一格的「混釉作品」,是這次展出的主題,她說,「混釉」是利用釉藥化學元素還沒有相融之前短時間內上釉,因此燒出來的顏色是無法預期的,變化萬千、充滿新奇。

作者楊惠玲(中)與先生丁國書(右)及友人合影於展場。
作者楊惠玲(中)與先生丁國書(右)及友人合影於展場。(廖素貞/大紀元)

喜歡突破、創新的楊惠玲,有次收到一本月曆,裡面12張都是破開的陶藝作品,覺得很納悶,後來請教老師,才知道那是國內十大名師專研多年的破開技法,「想破哪裡,就能破哪裡!」覺得有趣,就好奇的試了20個才完成一個較滿意的作品,也是這次展出的代表作。她說這個作品難度高、風險也高,弄不好會毀了整個棚架的作品。

這次展出的代表作。為國內十大名師專研多年後才能達到要破哪裡就能破哪裡的高難度破口技法!
這次展出的代表作。為國內十大名師專研多年後才能達到要破哪裡就能破哪裡的高難度破口技法!(廖素貞/大紀元)

蘭山窯柴燒大師李俊蘭受柴燒變化萬千之釉彩所吸引,期望能得到與柴燒不同卻依然變幻的釉彩。但由於柴燒之煙塵並不見容於都市人群,楊惠玲因此轉而著力於電窯,並專心於混釉的變化,在歷經無數次的嘗試與丟棄不計其數的作品後,終於成功創作出令人心眩神凝的陶藝作品。

不管是3—5公分或是30—40公分,各種杯碗瓶罐爐壺等形式,在試驗又試驗中成功燒製出有別於柴燒的幻化釉彩,在師長朋友同學們的聲聲催換中,首次舉辦個人陶藝展,並出版作品集與大家分享她的陶藝人生, 也希望推廣陶藝愛好與創作給更多人知道。

展出的混釉作品之一!
展出的混釉作品之一!。(廖素貞/大紀元)

責任編輯:林勤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