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跨領域整合性治療團隊 治療血管瘤成效卓越

團隊切蛋糕慶祝重拾生活品質。(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
人氣: 402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9年08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倩玉台灣新竹報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2日舉辦「血管瘤暨血管畸形治療團隊成果發表」,由台大總院整形外科專任醫師暨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兼任醫師黃柏誠負責介紹團隊及成果發表,另邀請2位個案主角分享治療期間的心路歷程,同時院方也準備了蛋糕慶祝2位病人術後恢復良好,重拾生活品質。

黃柏誠說明,血管病變及其併發症至少影響全球5%人口,其致病機轉不明,治療方式眾多。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區別在於,血管瘤是血管內的內皮細胞不正常增深,新生兒像草莓一樣鮮紅的嬰兒型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血管性胎記,而血管畸形是血管本身的不正常增深,常見於微血管、靜脈、動脈、淋巴管或混合型,血管畸形隨著身體的變大有可能跟著長大,這樣的疾病不是癌症,但治療起來相當困難,它是良性的疾病,但常常侵犯到重要的結構,為了保護重要的結構不受到上述疾病的傷害,需要多科的團隊一起來治療。

會中邀請兩位困難治療案例病人分享經驗。68歲蔡女士,右眼腫脹1年多,造成眼皮下垂、兩眼不等高、眼壓上升,因此到眼科求診,經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相關眼科檢查,切片後發現蔡女士右上眼眶有骨性血管瘤,此種疾病相當罕見。經團隊診視後,安排血管攝影檢查及術前手術模擬,並運用3D列印相關技術,以達到術中腫塊切除後能立即精準重建,整合性手術過程順利,蔡女士恢復良好,追蹤後無復發現象,並相當滿意其外觀對稱性。蔡女士表示,未開刀前眼睛因腫脹會不斷流淚,手術後人生從黑白變彩色,真的非常感謝醫療團隊。

第二位30多歲陳先生,自小有前額血管畸形,腫塊隨時間增大且伴隨時常間歇性頭痛,小時候曾接受過手術但依然沒有根本解決,輾轉至許多醫院治療,最後經介紹來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就醫。經過影像學檢查,利用血管栓塞減少手術出血,保留正常皮膚下大範圍結紮血管並切除血管畸形,陳先生恢復良好,未來將定期追蹤並施打硬化劑或相關雷射治療。陳先生說,血管畸形20多年了,小時候經常被嘲笑,他鼓勵有相同遭遇的朋友勇敢面對疾病並接受治療。

眼科醫師謝昀翰表示,眼框骨的血管瘤是很罕見的案例,雖然是良性但手術非常困難,3D列印重建眼框骨的技術,對病人術後恢復跟生活都是比較好的狀態,很開心不用讓病患跑這麼遠去台北,新竹在地就可以做這樣的治療,對新竹地區的民眾是很好的福音。團隊查了許多文獻發現這樣的案例在全世界也不常見,因此本次的治療也是在創造歷史,同時也建議病患若發現兩眼凸眼情況不同時儘快到醫院做完整檢查,眼部的血管瘤雖不像惡性腫瘤無法控制,但其治療的困難度在於部位是血管所以很容易出血,而眼框骨部位因離腦部很近,如果處理不好會影響到中樞神經,所以必須聯合神經外科一起做處理。

黃柏誠表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非常容易長在頭頸部等容易見的地方,常會侵犯到像眼睛、鼻子和耳朵這些位置,手術時必須保留這些位置的外觀跟功能,不能同癌症般大範圍切除,這樣對病人的生活品質跟外貌影響非常大。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患病位置,本團隊結合各科,以經驗共同討論跟分享,希望把正確有效的治療經驗逐漸累積後發表出來,讓醫師們知道正確的治療方式以及組織一個良好的團隊,對治療的成果而言有決定性的因素,以上是本團隊成立的目的。這種困難的軟組織腫瘤在國內很少人做,難度大又不賺錢,但對病人的生活影響非常大,為了傳承,台大醫院這樣國家級的醫院有必要將經驗保存下來。

有鑒於國內各大醫學中心並未有專門正式的血管瘤暨血管畸形治療團隊及研究中心,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首度組成跨領域整合性治療團隊,團隊成員來自總院及新竹分院,讓病人可以在地就醫且享有台大醫療體系整合資源,改善病人就診的便利性及給予病人安心治療的環境及技術,未來將更細膩更完善的服務。

​責任編輯:鄭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