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诞辰 布什颁文告致贺

孔子博大教诲 启迪世人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0月4日讯】大纪元记者唐青报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并称五千年文化思想的精髓。9月28日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诞辰,美国各地华人社区、中文学校于诞辰前后,举行庆祝和纪念活动。据联合报报导,热爱中国文化的布什总统特发布文告﹐表示祝贺孔子诞辰和尊崇中国文化。文告说:

“欣逢

孔子2553岁诞辰,谨颁此文告表示祝贺。

美国是一个多元社会国家,拥有丰富的多元文化,全美各地,都有华裔和他们的文化传统。比如,热爱家庭、努力工作、热心公益、服务社区。这些文化传承带给美国社会动力,使美国成为一个强大国家。

我同时也赞佩各地的祭孔委员会,他们热心举办祭孔活动,藉以保存孔子思想,发扬中国文化,分享孔子教诲,鼓励世人学习这位伟大哲学家的高尚人格、慈爱精神、远大目标、精深思想,孔子的博大教诲,启迪了世界上的所有人。

我夫人和我,敬祝各位健康,万事如意。

乔治‧布希

2002年9月26日”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72人。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年少时作过许多卑贱的工作。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最后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终年72岁。孔子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流传后世。

孔子强调与人为善﹐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懮,不知老之将至。”他也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倡导和传播的“仁﹑义﹑礼﹑智﹑信”及“中庸思想”﹐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但孔子思想在文革时期遭到“无神论”的共产党批判和破坏。(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据北京晚报5月28日报道,记者连日在北京孔庙观察发现,近几天到此上香的人流中,多了一些年轻的面孔,一家老少“齐上阵”的也不在少数。记者跟孔庙工作人员一聊才知:这些都是今年高考的学子和他们望子成龙的父母。孔庙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每逢周末,来上香拜谒的考生都有几十人。供奉孔子的大成殿中香火缭绕。工作人员介绍,到了高考前几天,上香热度会更高。
  • 孔子认为妇女应有“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妇女应该在品德、言语、容仪、女功等四个方面加强修养,这个女功是其一。那个时代的女功是指纺织、缝纫、刺绣、喂鸡、养蚕、烹调等适合于妇女特点的工作,不象现在要妇女去下水田,让女孩子去爬高压电线杆。
  • “乐”在中国古代占有崇高的地位。《周礼》中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乐”指周朝保存下来的黄帝、尧、舜、禹、汤、武王等六个朝代的皇家音乐。孔子教学生有“六经”,《诗经》、《书经》、《礼记》、《乐经》、《易经》和《春秋》。研究古汉语的学者分为古文家和今文家。今文家认为没有专门的《乐经》,“乐”不过是附记在《诗经》中的一种乐谱;而古文家认为有专门的《乐经》,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烧掉了,《乐经》就失传了。
  • 孔子:精神豁然,知足不贪,食居慎节,爱好广泛,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 孔子是长期受到人们推崇的杰出人物,他倡导的饮食观,对后世影响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食物原料要选择优质的(精食),肉要切得细细的(细脍),做饭菜应该讲究选料、刀工和烹调方法,饮食是不嫌精细的。附图
  • 紫禁城位于北京中心,又称故宫,为明、清两朝的皇宫。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故宫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外朝内廷的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渗透在中华文化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紫禁城也同样蕴含着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文化。

  • 有时候反观历史,无端的会有一些同感。历史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感觉,——苍凉的,如繁华的城市变成废墟,像鲍照写的《芜城赋》,我忘记它是写哪座城市了,总之将歌吹沸天的城市变成黄沙漫天的荒城,对比非常强烈,让人生出无端的感慨。——悲怆的、如写史可法在清军攻破扬州的时候要求部下处决自己,以免自己被敌人生擒活捉。而部下始终不忍,史可法最终还是被敌人逮捕而壮烈牺牲,见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已经进入中学课本)——忧虑的。如孔子见卫灵公后,说了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不知孔子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我想这不会仅仅是个感叹,还有某种程度的忧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还有对于鲁国内部的政治斗争,论语都有体现忧虑的记载。到了清初的时候,顾炎武对当时的学风也表示了不满,实际上更多的表示一种忧虑。他的《与友人论学书》描述了当时士人的行止,津津于心性之谈,学风空疏,因而反复讲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反复提到廉耻,文句间体现的刻骨铭心和对历史的深度忧虑,令人难忘。到了近代的鲁迅,就更鲜明地体现这一点:他的《热风》里明明提到:我现在有大恐惧,这是一种汉民族在优胜劣汰生存竞争中可能被淘汰的忧虑和恐惧。他的《坟》后记里分明体现出一种忧伤,他的《野草》里的《过客》分明暗示出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
  •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老子》帛书残片(局部)和汉画像砖。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碑楼,据传那就是孔子入周问礼处。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立的碑至今保存完好,现为洛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 孔子是中国人的代表,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代代相传,或多或少,都有孔子的精神血统。他生在周灵王二十一年,比印度的释迦牟尼小六岁,比希腊的苏格拉底大八十二岁,比犹太的耶稣大五百五十二岁。这六百年中,世界诞生了四位伟大的哲人,是史无前例的。下面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圣人是如何“怀大志而拘小节”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