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妙判

谁说清官难断家务案?
史言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1月5日讯】孔子五十三岁那年,做了鲁国的大司寇。这大司寇实际上就是个维护社会治安的官儿。

某日一大早,孔子驱车来到大堂,刚刚坐定,就听门外传来一阵吵嚷。孔子叫颜回出去看看。一会儿,颜回回报说:“外边有父子俩来告状,是父告子,子告父。”孔子一听怪稀奇,就传他们进来。

父子争执 闹上公堂

这一老一少衣衫破烂、灰头土面,来到大堂,倒头便拜,接着吵吵嚷嚷争着诉说。

孔子脸一沈,惊堂木一拍,道:“父不父,子不子,成何体统,老者先说。”那少者赶紧闭了嘴,低下头听老者陈述。

原来,这爷俩一起过活,老者贪嘴,少者懒惰,家中一贫如洗,爷俩常常为吃喝争吵打闹。今儿早上,爷俩又为吃饭吵起来,父亲生气动手打了儿子,儿子赌气摔了家中唯一的饭碗。于是,父子俩就拉拉扯扯闹上公堂。

孔子听了,气愤不已,但该怎样发落,也一时没了主意。他转脸看看颜回,颜回更是一脸茫然。真是清官难断家务案呐!孔子走下大堂,来到花棂子窗前沈思了片刻,对衙役们说:“把他俩都给我关进大牢里去。”

各坐一牢 灵鸟示教

告状的爷俩原想让孔子给个公平合理的判断,没想到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投进大牢,双双连喊:“冤枉!”孔子怒道:“身为周朝百姓,不懂伦理道德,简直是禽兽不如,还敢喊冤枉。”孔子对衙役们说:“把那老头子给我押进新牢,把那年轻的押进旧牢,饿他们三天,看还敢说冤枉不?”

老者被关在新牢里,一个劲地唉声叹气。突然,梁头上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叫声。老者有气无力地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窝燕子,老燕子衔小虫从牢窗里飞进来,喂给雏燕。老燕子从早到晚,飞进飞出,从不间断。老者倚着墙看得入了迷……

再说那少者被关在一间旧牢里,里面又暗又潮。少者就趴在窗口往外瞅,庭院里空空荡荡只有一棵大槐树,槐树上有个老鸹窝,就见小老鸹正给老老鸹喂食哩。原来老老鸹生下小老鸹十八天眼就瞎了,自己不能打食了,以后的日子全靠小老鸹来喂养。这样一连看了三天,老老鸹“咂咂”的叫声,终于唤醒了年轻人的良心。

爷俩出狱 抱头痛哭

第四天,孔子升堂。从牢里提出老者和少者,这爷俩一见面,在大堂上抱头痛哭,哭得那个伤心哟,使衙役们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有孔子心里最清楚,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孔子问道:“你们知罪吗?”

少者抹着泪道:“知罪。”

孔子又问:“罪在哪里?”

少者道:“罪在忘恩负义,不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以后怎么办?”

“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孔子点点头,又问那老者:“你知罪吗?”

老者道:“知罪。”

“罪在哪里?”

“罪在教子无方上。”

“好了,”孔子判道:“养不教,父之过。你俩要彻底戒掉好吃懒做的坏毛病,要勤于耕种,好生过日子。去吧。”

退堂后,颜回陪着孔子在院内散步,颜回望一眼树桠上的老鸹窝和低飞的燕子,由衷地佩服道:“老师审案,别具一格,实在是高明呀!”

(转载自《看中国》网站www.secretchina.com<看史海>2002.3.14)(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是长期受到人们推崇的杰出人物,他倡导的饮食观,对后世影响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食物原料要选择优质的(精食),肉要切得细细的(细脍),做饭菜应该讲究选料、刀工和烹调方法,饮食是不嫌精细的。附图
  • 紫禁城位于北京中心,又称故宫,为明、清两朝的皇宫。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故宫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外朝内廷的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渗透在中华文化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紫禁城也同样蕴含着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文化。

  • 有时候反观历史,无端的会有一些同感。历史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感觉,——苍凉的,如繁华的城市变成废墟,像鲍照写的《芜城赋》,我忘记它是写哪座城市了,总之将歌吹沸天的城市变成黄沙漫天的荒城,对比非常强烈,让人生出无端的感慨。——悲怆的、如写史可法在清军攻破扬州的时候要求部下处决自己,以免自己被敌人生擒活捉。而部下始终不忍,史可法最终还是被敌人逮捕而壮烈牺牲,见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已经进入中学课本)——忧虑的。如孔子见卫灵公后,说了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不知孔子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我想这不会仅仅是个感叹,还有某种程度的忧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还有对于鲁国内部的政治斗争,论语都有体现忧虑的记载。到了清初的时候,顾炎武对当时的学风也表示了不满,实际上更多的表示一种忧虑。他的《与友人论学书》描述了当时士人的行止,津津于心性之谈,学风空疏,因而反复讲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反复提到廉耻,文句间体现的刻骨铭心和对历史的深度忧虑,令人难忘。到了近代的鲁迅,就更鲜明地体现这一点:他的《热风》里明明提到:我现在有大恐惧,这是一种汉民族在优胜劣汰生存竞争中可能被淘汰的忧虑和恐惧。他的《坟》后记里分明体现出一种忧伤,他的《野草》里的《过客》分明暗示出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
  •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老子》帛书残片(局部)和汉画像砖。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碑楼,据传那就是孔子入周问礼处。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立的碑至今保存完好,现为洛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 孔子是中国人的代表,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代代相传,或多或少,都有孔子的精神血统。他生在周灵王二十一年,比印度的释迦牟尼小六岁,比希腊的苏格拉底大八十二岁,比犹太的耶稣大五百五十二岁。这六百年中,世界诞生了四位伟大的哲人,是史无前例的。下面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圣人是如何“怀大志而拘小节”的。
  • 孔子是东方最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精神,铸成了他在中国历史上不朽的地位。
  • 儒家创始人孔子关于养生的说法很多,但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养心,而养心又需从日常做起,也就是平时要养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仁者寿”。这“仁者”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这就是说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大德必得其寿”,孔子在《中庸》中对此说得更加明确。
  • 子曰:“吾十有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十多岁的青少年,读这些书,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从没想过孔子这些话的深层哲理。当时有一个想法:人老了,身体差了,脾气也不得不好了。别人说什么好听、难听的话也不会去在意了。所以,六十岁听什么话都不会动气,耳朵就顺了。图

  • 孔子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到他隔壁的邻居家去。他的邻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老石匠,一块块岩石经过他的刻凿,便成了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花鸟石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