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金門退去軍事色彩 賦予「緩衝區」新角色

823砲戰時,國軍一輛坦克剛好拋錨在共軍搶灘的沙灘,發揮戰力殲滅敵軍。(大紀元)
人氣: 23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0年12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怡欣台灣台北報導)金門距離廈門15公里,與福建有歷史文化連結,但政治與制度與台灣共享民主法治與人權,2001年時任陸委會主委蔡英文促成「小三通」,金廈在民生經濟與社會文化互動更緊密,外界擔心是否金馬成為中共滲透破口?學者郭育仁認為,金門作為戰爭前線的身影已退去,賦予兩岸緩衝區新角色,金馬宜保持開放與民主,不能關閉這扇窗。

受到戰火肆虐,金門烈嶼沙灘邊還矗立著一隻一隻的「軌條砦」,那是用廢棄火車鐵軌末端削成尖狀,排列灌漿插入灘岸,用來抵禦共軍登陸,為民國38年古寧頭戰役成功抵擋共軍第一波攻勢,軌條砦遙指廈門,對岸灘口卸除軍事設備,搖身變成繁華都會樣板。

一名從小在金門長大的張姓退休校長感慨說,歷經戒嚴與戰爭,長大定居台灣仍夢到天上戰機隆隆做聲,夢中家人慌張找防空洞躲藏,戰爭過去一甲子,金門人仍對未來沒有安全感,很多人在台灣與廈門兩邊置產,突顯「兩邊押寶」的無奈心境。

國策研究院執行長郭育仁表示,金門人的思維與處境能被理解與同理。畢竟台灣本島到金馬距離太遠,金廈日常往來頻繁,金門對中國經濟依賴度高,並有相同閩南文化,持平而論,不能用台灣本島的兩岸觀點,套在他們身上。

收緊對陸交流還是開放?

郭育仁說,中共不敢武取金馬原因有三,包括國際壓力與中共內部反彈,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曾說「留住金馬,讓我們跟台灣的距離更近」,金馬是兩岸僅剩的紐帶,大陸方面不敢貿然切斷;如今,金門軍事價值早已淡化,當代軍事科技與國際情勢瞬息萬變,「把金馬當反共堡壘」已不符時代精神,金馬創造「模糊空間」讓兩岸人士交會,具有特殊「緩衝區」角色。

郭育仁表示,「金馬的這扇窗不能關」,金馬既可為敵所用,亦可為我所用,「保持金馬開放性」促兩岸領導和平民主對話,作為緩衝、降低誤判與武力衝突關鍵功能;至於滲透問題,郭育仁認為「金馬非大漏洞」中共利用金馬滲透台灣效率不高,台灣是自由民主開放國家,以第三地轉進台灣比例遠高金馬。因此,基於金門特殊性,兩岸在緩衝區互動,能增進我方對中共知己知彼觀察。

責任編輯:玉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