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高山症發生率近四成 建議適應海拔後再上山

今年十月中旬,志工用人力的方式將加壓艙背上油婆蘭山屋(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提供)
人氣: 10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2年12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台灣高山症發生率近四成,好發於海拔2500公尺以上高山,前期會出現噁心、食慾不振的症狀,若症狀持續最後恐致命。擁有豐富經驗的山友分享,高山症與體質、當天身體狀況,及上升海拔的速度有關,通常好發於2500公尺以上高山,建議能先到2000多公尺海拔適應習慣後,再上山,能降低高山症發生率。

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15日舉辦公益勸募計畫與感恩志工表揚大會,台灣所有高山山屋、高海拔旅遊景點及搜救隊設置攜帶型加壓艙(PAC)計畫主持人、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王士豪表示,台灣高山症發生率為36%,先是會出現頭痛、頭暈等急性高山症狀,沒有及時下降高度,後續可能會發展為高海拔腦水腫及高海拔肺水腫,可能在6至12小時內就會死亡,不過也很好解決,高山症患者僅需「下降海拔」就能夠改善,高山症理論上是能零死亡的。

今年十月中旬,志工用人力的方式將加壓艙背上油婆蘭山屋。(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提供)

王士豪表示,台灣過去高山症死亡的案例,大多是因為受天候及地形因素,導致搜救隊難以進入或直升機無法飛行,變成說卡在山上下不來,導致病患失去寶貴生命,因此,協會展開在各山屋及高山旅遊地點設置加壓艙,病患在現場十分鐘內,就能達到下降1500公尺的效果,高山症狀就能及時緩解。

表揚大會上,協會也發表一部紀錄短片,紀錄今年十月中旬,志工們用人力的方式,2位紀錄者、5位志工,總計7個人,歷經3天2夜將加壓艙背上油婆蘭山屋的過程及心路歷程。

今年十月中旬,志工用人力的方式將加壓艙背上油婆蘭山屋(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提供)

加壓艙背上山的裝備,包括裝置桶、架子,及加壓艙本體總計約16公斤。運送志工之一洪敏雄小姐,今年中旬才剛完成百岳目標,她向《大紀元時報》分享,重量不是累的點,反而是穩住裝置桶的重心會是需要習慣的地方。

她說,若從里程數計算她大概走1公里就感到很累,男生體力好、腳程快,輪的時間及距離相對較長。

過程中以防火巷到油波蘭山屋為陡坡落差約1700公尺的「天梯」最為艱難,對於為何想接這項任務,洪敏雄說,一方面是因為好奇,因為平常到山屋都會看到加壓槍,也想體驗看看,且這不僅能幫助自己,也是幫助別人,也像要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爬山經驗豐富仍有可能會高山症,洪敏雄表示,高山症與體質、當天身體狀況,及上升海拔的速度都有關係,通常好發於2500公尺以上高山,因此,初學者爬高海拔的高山,建議能先到2000多公尺海拔適應習慣後再上山,能降低高山症發生率。

洪敏雄舉例,像是嘉明湖第一個中繼點「向陽山屋」,海拔高度約2,850公尺,從登山口到向陽山屋路程僅需兩小時,很多人安排行程時,會是第一天從台北南下,就直接上山屋,等於從平地直接上到那個海拔,這就容易好發高山症。

責任編輯:玉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