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大摩改口喊買台積電 陸行之曝6大關鍵

美系外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去年曾稱對台積電的投資「死錢」,不過大摩如今改口認錯。(Sam Yeh / AFP)
人氣: 40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22年02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台灣台北報導)美系外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去年曾稱對台積電的投資「死錢」,不過大摩如今改口認錯,在7日發出長達64頁的報告,調升台積電為「加碼」評等,目標價調高至780元。對此,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說,半導體行業已有些結構性的改變,這被許多人忽略,認為大摩現在改變主意並不算太慢。

大摩去年開市場第一槍,對台積電調降評等,但在其最新報告當中,可發現大摩已調整看法。大摩認為,台積電正重新定價晶圓代工服務的附加價值,且在強化版3奈米製程順利取得突破,並轉向GAA架構的2奈米製程。

另外,大摩的報告提到,台積電從蘋果、英特爾和索尼獲得的外包機會,較先前預期更大,加上2022、2023年資本支出達高峰後,2024年資本支出負擔可望顯著降低,進而回饋巨大的現金流。

對此,陸行之說,大摩過去形容台積電是「死錢」,這正確說法是,相對大盤的股價表現,對台積電的投資確實是六個月的死錢。而對於大摩這次調升對台積電的評等,陸行之說,可觀察到六項趨勢。

陸行之說,這些趨勢包括:摩爾定律趨緩、設備貴到不行,以及廠商買不到8吋舊設備,找不到8吋舊廠。另外,12吋先進製程已是台積電主導,他們說了算,市場需要多少,台積電就投資多少。還有,半導體需求遍地開花,種類繁多。最後是,12吋成熟製程可以買新設備,但折舊費用翻一翻,客戶只能等供過於求。

陸行之認為,英特爾向台積電競爭,預期可以縮短差距,但四年內無法趕上。未來的觀察指標,是兩家公司的資本開支及研發支出,如果台積電在其中的規模還是較大,代表英特爾縮短差距面臨困難,屆時英特爾可能搶台積電的2奈米、1.7奈米的產能。

不過,台積電8日股價仍收黑,早盤一度漲至645 元,盤中漲幅逐漸收斂,最終下跌逾1%,跌7元,收在628元。受台積電的影響,台股大盤8日雖一度重返「萬8」關卡,但最終漲幅因台積電翻黑而收斂,最終收在17966點,漲66點。

近年台灣的半導體實力受到關注,據CRIF中華徵信在8日發布的最新報告,察過去5年台灣上市公司營收成長率,半導體類股營收成長率達103.24%居冠,年度營收從2017年新台幣2兆元,2021年更突破4兆元大關。

中華徵信所表示,半導體類股不僅連續5年營收成長,並在2018、2020年及2021年三個年度營收成長率都超過20%。5年來半導體類股平均每年營收成長16.13%,5年營收總額由2兆元成長到超過4兆元,營收總額翻倍,已是台灣最強產業。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