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8旬奶奶大腸多處急性出血 氬氣電燒助止血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2年06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87歲的王奶奶本身有慢性肺病、糖尿病、慢性腎病、心房震顫、腦中風等病史,因連續多天解血便,且有呼吸喘和低血壓的情形,因此至急診就醫。到院檢驗時血紅素僅4g/dl(高齡者正常值約為8-10),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升結腸與橫結腸有多處血管異常增生病灶,其中還有藏在腸皺褶後方,需要在狹窄的腸腔內180度扭轉內視鏡,才能找到的出血點。由於病灶分布多且廣,醫師協助王奶奶進行兩次大腸鏡氬氣電燒止血,確認無再出血的現象後順利康復出院。

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裕鈞表示,腸胃道血管異常增生或稱腸黏膜微血管擴張病變)常好發於50歲以上的肝硬化、腎衰竭或糖尿病病人。發生的原因可能是這些慢性疾病導致賀爾蒙變化,使黏膜表層微血管異常擴張增生,呈現扭曲蜘蛛斑紋樣貌,進而容易破裂滲血。

由於這些慢性疾病的病人常合併有心血管疾病,需要長期使用抗凝血劑及抗血小板藥物,來預防中風與心肌梗塞,因此也增加了腸胃道出血的風險。腸胃道急性大量出血時的內視鏡治療方式,包含:黏膜下注射、止血夾止血、熱探子電凝、橡皮環套紮等,搭配靜脈點滴藥物與輸血輔助,以幫助傷口止血結痂,並穩定病人生命徵象。

然而,若遇到特殊的病灶出血,如案例王奶奶的狀況,雖然檢查當下只看到1、2處滲血,但其他部位後續仍有可能出血,這時就需要氬氣電燒進行多點大範圍的電燒治療,才能成功止血並預防遲發性出血。氬氣電燒可以不接觸病灶就達到止血或消融的作用,因此不會傷及鄰近組織或拉扯掉黏住的結痂,導致新的出血而增加治療困難度。

另外,氬氣電燒可以做連續性的灼燒,是微血管擴張病變的主要治療方式,也能協助補強傳統治療的不足。林裕鈞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瀝青狀黑便或鮮紅血便,一定要特別留意,務必先暫停服用會誘發出血的藥物,並立即就醫檢查,才能在第一時間確保身體狀況。

責任編輯:唐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