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星期人物》包道格 體會公投熱 外放變內斂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7日訊】記者王平宇╱特稿

 台灣公投議題近來引起國際關切,加上中國總理溫家寶即將訪美,美台關係如何發展,益發成為觀察區域平衡、美中台之間的風向計。

 身為駐台最高代表,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包道格雖然身處第一線,這次卻顯得異常沉穩。

 熟悉包氏作風的人大都不會認為,面對種種紛擾,他願意選擇沉默。只是相對今年六月間「關切」公投引發的漫天烽火,包道格這次的表現展現內斂,一改以往的外放。

 包道格的低調,相對於最近不斷有人叫陣、放話的激情,顯然不是鎂光燈的焦點。

 除了華府總有自稱更權威、更決策的人士出面放話外,不可否認,主角本人選擇謹言慎行的策略,才是讓他至今沒有站上火線的關鍵。

 然而,回顧包道格出使台灣一路的轉折,這樣的轉變,不無難能可貴之處。

 包道格是第九任AIT台北處長,也是李潔明以外第二位非國務院出身的處長,恐怕更是提名作業費時最久的一位。

 包氏曾任老布什總統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政策最高主管,歷經民主黨政府的蟄伏,以他的長才與人脈,理應不難在小布什政府中找到位置。但在傳出可能使台的消息後,共和黨內主張對中國強硬的「藍軍」,就多次質疑他偏「紅」的色彩。

 當時就連台北媒體,不少也看壞包道格使台後的台美關係。

 AIT台北處長曾被老布什總統稱為「相當大使」(一九八五年,副總統任內所言),之所以屢成為華府攻防焦點,關鍵就在這是一個足以牽動美方中國政策,以及台海情勢的關鍵角色。

 分析對包道格的批評,主要因他曾公開批評小布什總統所謂「盡其所能防衛台灣」的政策,而在美國對台軍售問題上,包道格「重需求、不重數量」的主張,也被解讀為具有「限制對台軍售」的傾向。當然,還有批評直接針對他主持「亞太政策中心」時的財源問題而來。

 但不論是私下發黑函、在雜誌上撰文,還是參議員公開的批評,包道格最終還是獲得白宮信任,在通過安全查核後出使台北。

 包道格在二○○二年七月抵台,趁著台美關係「空前良好」的氣氛,他在機場受到高規格歡迎,總統府更發表聲明歡迎他的履新。

 是年八月,包道格五十四歲生日前夕,他首度邀宴台灣媒體高層餐敘,席間他表示由於求學時曾長住台灣,因此絕非「人生地不熟」。

 這番談話就在陳水扁總統宣布「一邊一國」論之後沒有幾天,初抵新職的包道格仍對掌握局勢顯得充滿自信。

 不過,時隔不到一年,當包道格向總統府「嚴重關切」公投倡議的消息見諸報端,台灣社會譁然之餘,也一改過去的友善熱情,嚴厲批判這位「相當大使」的美國要員。

 誠如一位國務院官員所言,當時華府每天都會收到AIT報來厚厚一疊報告,內容全是台灣政壇、媒體幾乎不分黨派,對包道格試圖干預公投的嚴厲批評。不假辭色的程度,讓國務院一度誤以為只是包氏操作手法的問題,等到台灣朝野一致誓言推動公投立法,華府才真正了解台灣民意的真實走向。

 曾幾何時,包道格自認熟悉的台灣出現全新的面目,在歷經劇烈民主化發展後,即使密切如美國,也不能左右台灣的腳步。

 朝野共創的公投法固然留下諸多待解的難題,但法條三讀的一刻,也正代表美中兩國意志都沒有發言的權力,台灣主流民意才是公投應不應該存在的關鍵。

 局勢發展至此,包道格除了沉默,豈有更好的策略?溫家寶訪美的大戲,這一、二天就要開演,有國務院官員對公投公開設限、有白宮高層放話之餘還競奔於兩岸之途。

 但相對於華府總有人喜歡遙想千里之外的台灣,身在台北的包道格卻繼續選擇沉默,與其說是「一朝蛇咬」的效應,不如說藉地緣之便,讓他成為美國官員中最先感受台灣民主力量的一位。

 相對美中許多處心積慮想鋪陳溫家寶訪美的人士,包道格的駐台經驗,顯然累積許多可以教導他們與台灣相處之道,而他個人,也最先感受到台灣對公投的溫度。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