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國際港若不發展物流中心貨源將遭瓜分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4日訊】隨著國際物流蓬勃發展,國際港埠除了擔負轉運功能,還可提供整合型物流服務,包括配送、倉儲、資訊處理與流通加工,根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的研究分析,台灣的國際港條件良好,若不朝國際物流中心發展,原有貨源將遭鄰近快速發展的競爭港瓜分。

據中央社2月4日報導,運研所指出,近年來由於運輸、通訊、資訊科技的進步,有助國際商業進行,加上各國多邊協定制度的建立,例如世界貿易組織及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等,排除多項貿易障礙,促成全球貿易量顯著成長。

隨著各國紛紛加入WTO等跨國貿易組織,形成貿易全球化,使得商業部門進入新的垂直分工體系,研究部門與設計部門可在世界不同地方協調,零組件可在全球成本最低的地方生產,並運送到總成本可能最低的地方加工組裝,組裝後的產品可以由運輸工具迅速運往有需要的地方,最終產品可以在全球行銷,因垂直分工體系需要大量運輸輔助,所以國際港埠發展物流中心以提高附加價值已成為發展趨勢。

如果台灣的國際港不發展物流中心,只維持現有港埠作業,則港埠運輸原有的貨源將遭鄰近發展快速的競爭港,包括新加坡、香港、廣州、上海、青島、天津等瓜分市場,像去年高雄港的貨櫃營運量首次被上海港趕過,高雄港貨櫃營運量排名勢必會再下降。

運研所研究發現,台灣地區發展國際物流中心所涉及的問題,除了在硬體層面,對貨物流通或通關程序無法配合、兩岸三通延遲及物流技術與專才缺乏等,都讓台灣發展國際物流中心面臨考驗。

運研所就指出,目前在貨物通關部分,貨物由港口進入後改由機場再出口,仍有法令尚待進一步鬆綁,例如跨關仍須兩段式報關、貨物流通有押運及加封限制、港口機場通關無法配合業者二十四小時作業需求等。

其次,兩岸三地因經濟落差形成現有的經濟合作模式,未來將會因優勢不同,新的分工或競爭架構,若能以台灣目前擁有的技術優勢,透過開發能力整合大陸、香港的生產線,使相關高價值產品零組件,能以海、空運方式進入組裝與發貨,對台灣物流發展會有相當大的助益。

相反的,若台灣物流發展停滯不前,且政治、產業環境無法進一步改善,將會使產業更進一步外移,到時候即使兩岸直航,對台灣的物流發展也不會有太大幫助。

因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具競爭發展潛力的地區,運研所認為,一旦開放兩岸直航時間延後,恐將把發展國際物流中心的優勢拱手讓給上海及香港,對台灣全球運籌發展計畫勢必是嚴重衝擊。 

此外,台灣的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雖具備生產製造的競爭優勢,但對生產規劃所需的專業物流技術與人才卻相當缺乏,使企業在面臨自由化與國際化過程中,因全球生產體系轉型不易,無力與其他跨國企業競爭,也影響台灣成為國際物流中心的發展目標。

而電子、資訊流通法令不完善也是台灣發展國際物流中心的一大考驗,未來透過電子付款的網際網路交易安全性、電子發票制度的擴大推動、網域名稱保護機制等,都有待政府與民間努力推動。

運研所也對台灣目前三大國際港在物流中心的發展提出建議,指出高雄港因整體環境非常好,建議列為第一優先發展港埠,並爭取發展遠洋型兼具進口、出口、轉口的整合型國際港埠物流中心,除了加速硬體建設,相關軟體也應加速改進或配合。其次,將基隆港與台中港的國際港埠物流中心發展列為中程目標,仍在建設中,屬於基隆港輔助港口的台北港列為遠程發展目標。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