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資企業不透明 打擊香港經濟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香港學者昨天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國際研討會中指出,中資企業缺乏監督機制和透明度,爆發多起金融犯罪與財務危機,已經對香港經濟帶來負面的影響,甚至導致香港銀行呆帳比率增加,令銀行業營利下降不少。

 港產業空洞化

 研討會昨天進行的主題為「香港國際經濟地位之變遷與前瞻」場次討論,由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吳容義主持,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陳文鴻及珠海書院講師簡澤源分別發表「香港與大陸經濟的關係及產業空洞化」,以及「中資對香港的衝擊」兩篇論文,並由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與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擔任與談人。

 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陳文鴻在論文中提到,香港產業空洞化主因為製造業大舉遷入中國大陸,使得製造業在香港的比率,由一九八○年代的兩成三,降到前年的百分之五點二,雖然香港以發展服務業來取代製造業的比重,發展狀況似乎還不錯,其實是大陸當局的政策與特殊優惠使然,一旦失去這些保障,香港服務業將面臨重大衝擊。

 高失業民怨深

 珠海書院講師簡澤源認為,九七年以來,香港的失業率上升,GDP下降,經濟拉不起來讓港人沒有飯吃,引發很深的民怨,而香港中資企業的大量進入,受到部分企業體質不健全影響,已經對香港經濟造成很大的負面打擊。

 他指出,一九九七年的「周北方事件」、一九九八年的「廣信事件」與之後的「粵海集團財務危機」、兩千年的「廣南集團」信用狀詐騙案,以及最近的「歐亞農業事件」等,對香港亞太金融中心地位都有很大的衝擊。

 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表示,現在大家在談直航與台商股票回台上市,其實從香港的例子就能看出某些跡象,台灣如果觀念不夠正確,著重在短期利益,屆時受害的情況將會大於所得利益。

 陳博志認為,由於密切地往來,現在香港基層工人的薪資與大陸工人幾乎拉平,加上中資企業到香港不見得從事正當目的,很多是為了洗錢而來,也造成了其他在金融體系上的問題,顯見中港緊密結合的負面效果大於正面,台灣對此不可不慎。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