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26):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作者:薛馳
《論語說》(公有領域 / 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12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十三》)

【注釋】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多標點為「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亦有標點為「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討論】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有107處,第一章就在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問君子」僅三章。本章之外,另兩章是: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憲問》)

子貢、子路是孔子高足,司馬牛也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論語》特別列出三人之「問君子」,當有深意。

本章沒有具體的語境,難以確切解讀。一般理解為:子貢問如何才是一位君子,孔子說:君子做事在說話前,然後才照他做的說。從字面上看,這樣理解也是符合孔子思想的,因為類似的話孔子說過不少,例如:「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忠厚誠實的樣子)!」(《中庸》)

不過,子貢善問,且領悟力、表達能力特別強,《論語》中多有孔子、子貢間的精彩問答;子路問君子又是個重大話題,孔子之答——「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似有更多內涵需要我們去深入體會。

朱熹認為孔子因材施教,引范氏曰:「子貢之患,非言之艱而行之艱,故告之以此。」也似牽強。固然,《論語》中子貢有數處被指正(例如,《憲問》載: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八佾》載: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但從字面看,此處應是正常師生問答,孔子之言雖不能說沒有針對性,但更應是就普遍情況而說的。

前引子路、司馬牛「問君子」兩章,孔子也是僅回答幾個字,這兩人不得要領,繼續請教,孔子也講得具體了些。

孔子曾誇獎子貢「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篇)。本章,孔子回答僅8個字,但子貢沒有追問,顯然是他已經領會了。

子貢是怎麼領會的呢?從字面上看不出來。但是,《論語》是深思熟慮編纂而成,我們可以從前後文來找些線索。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本章是「問君子」,下一章就接著君子這個話題,用君子、小人之對比繼續討論。這些都體現了《論語》全書之編次是有其脈絡的。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論語‧為政》「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章芻議〉(高志成,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6期,第57-88頁,2018年12月)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本章對比了政刑之治與德禮之治。大意是說:以政令來誘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整飭,百姓有廉恥之心,而且歸服,走上正途。
  • 孔子為學日深。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至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學《易》,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這個時期,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但齊景公不能用孔子,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經過這些磨練,孔子對人生、時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說「四十不惑」。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