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像艺术史

font print 人气: 69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8月24日讯】中国佛像艺术史

中土萌发
虽然我们云无法说清云天印度的云像艺术传云中土的确云时间﹐但云说中的东云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遣使取经﹐携回佛像﹐则成为佛像流入中土的重要依据。

史籍记载﹐明帝水平三年(公元6O年)某夜﹐梦见一金人﹐不知何方神人﹐遂召群臣﹐以占所梦。当时有位叫傅毅的大臣说﹕西天竺(古印度)有此圣人﹐称为佛陀﹐全身呈金黄色﹐陛下梦见即是佛陀无疑。明帝遂派侍臣蔡音﹐率千乘万骑出使天竺﹐寻访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音等人不仅携回经文和佛像﹐还请回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位高僧抵京城讲经说法﹐中土之第一名刹白马寺也由此而建。但这毕竟是一种传说。没有人知道这种外来的佛像是何模样。

佛像初入中土﹐人们很少了解﹐因而把它视为神仙。

今存最早的一些东汉时期石刻和陶塑怫像﹐或混杂于道教的画像之中﹐或塑刻在原来神仙的位置上。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发现的汉末佛教摩崖造像﹐佛的基本形象与东汉画像石上的人物相似﹐而且杂置于道教佛像之中﹕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陶“摇钱树”座上塑造的佛像﹐则完全取代了传统神仙的位置。其姿态﹑衣纹的处理也与西王母像类同。摇钱树被汉人视为神树﹐常见的西王母形象﹐是当时人对传说中掌管不死之药的西王母崇拜心理和渴求长生不老﹑归天成仙的幻想意绪的表露。而佛像取代神像﹐说明这时的佛祖形象仅仅是作为一种神仙被人崇拜和供奉。

实物资料表明﹐中国式的佛像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初见端倪。从目前所见的这一时期佛教造像来看﹐已不再是依附于其他物体上的浮雕或浅刻形象。而是人体结构完整﹑圆雕式的佛像。中国的佛像艺术也由此步人初创期佛石像

东魏
到了十六国末至北魏初﹐逐步汉化的佛教造像﹐已显露出自身的艺术价值。尤其在制作工丰和形象设丰上﹐表现丰传统的审丰情趣。如丰75年甘肃丰川县玉都丰出土的一尊鎏金铜佛像﹐是一种装配式的作品﹐可能与信仰者携带方便有关。这说明﹐佛像的创作活动流于民间很有基础。由此也加速了西来佛像汉化的进程。
此像由主尊形﹑华盖﹑背光﹑佛床四部分组成。形式完整﹐基本形貌近似于建武四年像。虽然制作的细腻程度稍逊于前者﹐但其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样式﹐给过于规范的佛教造像带来了新的活力。这是中国式佛像创作初见成效的结果。

然而﹐这些中国佛像创作初期的作品﹐由于距今遥远﹐所存者已成凤毛麟角。尽管当时的制作落后﹐工艺不精﹐形象古拙﹐不甚华美﹐但“物以稀为贵”﹐即便是残损不全之躯﹐依然被人视为珍贵。比如﹐我们发现一些同类的十六国晚期至北魏初的金铜小像﹐已失华盖﹑佛床﹑背光﹐仅存扁体的佛像身躯﹐但其价值却居高不下﹐颇令收藏家看好。

百花齐放
北魏佛事大兴﹐其传播既广﹐深入人心﹐故在民间形成以铸造小型佛像祈求福享之风气。创作热情的高涨﹐虽然带来了佛像艺术的繁荣﹐却也不免有随意制作者。因此﹐看待这一时期的佛像﹐不能以同一种艺术法则或鉴定标准去衡量它。既有制作工艺的进步与落后﹐又有精丽与拙朴的审美差距。特别是一些高不过10厘米的小型佛像﹐具有民间作坊式的铸造特色﹐形象比例不合情理﹐纹饰装束不甚精美﹐其实﹐这是一种讲究实用﹐携带便利的小作品。它们的创作特点是﹕形象简率拙朴﹐刀法硬朗﹐尤其是衣褶贴体﹐线条凸起﹐极富立体感﹐显然是深受西来的秣菟罗艺术影响。

云冈石窟的开凿﹐使中国佛教造像进入新的繁荣期。传世和出土的这时期单体佛像﹐有纪年铭者多为太和年间作品。通常﹐我们把这类作品概称为“太和式”佛像。由此﹐我们发现佛像亦分官造和民制。云冈县曜五窟就是皇家洞窟。佛是帝王的化身﹐端庄威严﹐是具有精神性的作品。小型的单体佛像受其影响﹐制作的优劣﹐装饰的繁简﹐刀法的精拙﹐都可以推测作品的施愿者身份。

愈益成熟的中国佛像﹐不仅避免了创作风格上的片面性﹐而且逐渐进入一个均衡圆融的境界。这均衡圆融﹐就是平衡对称和圆满融通。当它们由北魏向东魏过渡时﹐这一艺术特征就显得更加明确。诸如释迦如来﹑弥勒多宝﹐它既不是现实中的士大夫形象﹐也不是端严肃穆的天国主宰﹐整个形貌体态的刻划可以说是多种对立元素的大融合﹕面相既庄严又亲切﹑形态既神性又人性。虽然以人的形象造佛﹐却泯除了年龄﹑性别的拘执﹐这种理性与感性﹐视觉与理念﹐人间性与超现实的融合﹐表明中国佛像艺术新观念﹑新境界的形成。

如果说每进入一个新时期﹐就会产生一种新风尚的话﹐那么首先得到表现的恐怕是石刻的佛像。河北曲阳修德寺旧址曾出土过一批北朝至隋朝的白石佛像﹐其中有纪年铭的东魏像达四十余口之多﹐我们发现这些作品上承北魏﹐下启北齐﹐别具特色﹕宽额丰颐﹐肩圆而不削﹐身材略见低矮﹐衣着刻划简略自然﹐具轻柔之美。又如在山西境内﹐不断出土有一些形体硕大的东魏时期石雕佛像﹐风格超于规范化。其头召低平﹐面相方硕﹐宽额﹐细眉杏眼﹐大耳厚唇﹐表情端严﹐身躯颇为壮实魁伟﹐这种风格的佛像已与北魏“秀骨清像”差距甚大﹐代表了东魏佛像的新形象。

艺术之巅
入隋后的中国佛像﹐有相当一部分是上承北朝遗韵﹐特别是接受或因袭了北齐的艺术风格﹐使隋初乃至开皇中期之作都没能脱弃它的影响。

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口阿弥陀佛鎏金铜像﹐像头作高髻﹐面庞秀润﹐眉细目长。双眼微开﹐作静穆凝思状。其形体颇为修美﹐肩圆臂瘦削﹐胸肌健实。袒右肩﹐内着僧祗支﹐斜披袈裟﹐挂钧之流苏自左肩斜系于胸前﹐衣褶线条流畅简洁。下裳披覆佛座﹐质感极强。整个造像风格与北齐时出现的佛像作品较为接近﹐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到前后的传承关系。

成熟期的随代佛像﹐不论金铜小像还是石刻大像﹐都不乏精美之作。特别是一铺多尊的组合式鎏金铜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而且讲究形式布局的多样化﹐极富艺术情趣﹐而其制作工艺﹐更是精美绝伦﹐令人叹服。

唐代的佛像雕刻在衣着外型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所谓“薄衣贴体”﹐即佛衣被刻划得轻薄能显出肉体感﹐犹如湿水贴体一般﹐后是对佛像形式的一种专称。中国式佛像之初﹐在接受印度秣菟罗艺术的基础上﹐曾一度流行这种艺术形式的创造﹐三国首不兴受外来影响﹐创以“曹样”佛画﹐被称作“曹衣出水”﹐这“出水”的含意就是薄衣贴体。可见﹐这种形式是舶来品。

到了唐代﹐这种“舶来品”再次登场﹐其原因是﹐唐朝高僧如玄藏大师等再度西天取经﹐请来优美的佛教图像﹐这图像的一大特色﹐就是薄衣贴体。因此﹐这时期出现的佛像﹐丰胸健体﹐衣着轻薄柔软﹐褶纹均衡疏朗流畅﹐肉感透露明显﹐正是受这种外来艺术潮流的影响。

而唐代佛像在人体造型上的又一大特色就是以胖为美﹐但这仅是一种通俗的称法。其实这“胖”﹐就是丰满有肥硕感﹐唐代陶俑是如此﹐人物画也是如此﹐佛的形象何尚不是如此呢﹖那种魏晋南北朝传承下来的飘逸的士大夫情趣﹐已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精神需要了﹐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种丰硕饱满的美学模式。更重要的是﹐不再追求前期那些神圣而虚幻的东西﹐转而开始肯定现实﹐创造出反映现实真善美的形象。其特点就是﹕雄浑﹑丰满﹑温和﹐多以现实中高僧为原型。如佛鎏金铜像﹐头作螺旋式高髻﹐面相丰腴﹐额宽颐丰﹐眉目修长﹐向左右上挑﹐眼睑微开﹐作下视状﹐鼻挺唇厚﹐大耳垂肩﹐神态静穆端详﹐体躯健壮丰满﹐着急表现佛家思想和世俗追求相结合的形象。

菩萨在佛教世界里充当“美”的化身﹐“善”的代表﹐在盛唐之时更见突出。他不仅被赋予女性的特征﹐而且倍加美化﹐那半裸的身躯肌体丰腴﹐从胸部到腰际形成突出而明朗的弧线﹐并配合整个身躯的外轮廓﹐以及舒畅的(巾皮)帛曲线﹐构成造型上委婉柔丽的三段屈曲形式美﹐这种神情和动态相辅相成﹐十分娇俏动人﹐是唐代菩萨像在形体创造上的一大特色﹐也是鉴别唐代菩萨像的重要标准。

再度辉煌
宋代的佛像雕刻品﹐虽然在数量和规模上逊于唐代﹐但其饱满瑰丽的作风和洗练圆熟的手法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上更有新的转变和发展﹐出现了许多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原型﹐有着深刻的心理和个性体现。

此时的菩萨像如同现实中的贵妇形象﹐雍容大度﹐装束华云。特别是一些金铜菩萨像﹐头戴花冠﹐中嵌宝珠﹐并有繁华之蔓草纹满绕﹐美丽高贵﹔造型端严﹐姿态自然﹐衣着装饰甚为精致﹐犹如贵妇之华丽气派。此时的菩萨鎏金铜像﹐装束虽不及前像﹐但依然表现出一派富贵气质。这些都是宋式菩萨像的标准形象。

在宋代佛像雕刻作品中﹐菩萨的形象塑造成就最高。创作手法以唐代造像理想化﹑现实化为基础﹐进行了个性化﹑具体化的大量写实加工﹐技法细腻认真﹐结构严谨﹐比例适当。作品仍以丰满为美﹐但肌体松弛﹐神情安详﹑沉稳和善﹐基本以平帘人为创作原型。

现存的一些漆绘木雕菩萨像﹐是宋代菩萨像的代表作﹐其整身满施金彩﹐至今保存尚好。菩萨全然世俗的贵妇形象﹐而且体型若真人一般大﹐那丰腴的面相﹐修长的眉目﹐凝视的双眼﹐安详的神态﹐极为传神逼真。身着偏衫﹐下穿长裙﹐褶襞刻划简洁﹐有轻柔之感。而其半跏半依的坐式﹐是宋像中是为流行的造型﹐自然﹑闲适﹐富有生活惰趣。

纵观中国式的佛像雕刻艺术﹐初以融合西来的键陀罗﹑秣菟罗或两者折中的形象特征为主流﹔遂有北朝推行汉化和谐摸南朝风尚﹐使中国佛像出现了两次质的变化﹐产生了第一代中国汉族化的佛教形象﹔经北齐至隋的转化﹐迎来了唐朝佛像的再次突变﹐又创出一代新像﹐最终使佛像雕刻—这一外来艺术完全本土化﹑世俗化﹕而宋代的佛像则彻底褪去宗教的色彩﹐更善于表现亲切的生活情趣﹐这是它的成功之处。(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8月7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县西巷道路拓宽工程工地发掘出一座埋藏有大批石刻佛教造像的“地宫”。
  • 经过4天的保密挖掘,山东县西巷一座千年地宫7日向现代社会敞开了大门,埋藏其中的近50尊精美的佛教造像破土而出,专家称此宋代地宫结构奇特,为全国首见,佛像规模之大、艺术价值之高,仅次于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
  • 尼泊尔一所最著名的寺庙本月初毁于大火,庙里供奉的数百尊佛像全被烧毁,唯独最主要的一尊铜像毫发无损,因此人们相信这座佛像法力无边。
  •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贺兰山南寺菩提塔,上个月在大雨中倒塌,废墟中惊现上万件佛像、佛塔、陶器、银元、珍珠等珍贵文物。南寺又名广宗寺,有菩提塔和尊胜塔两座藏式双塔,有两百多年历史。
  • 瓜地马拉总统波狄优昨天参访佛光山,与星云大师相互约定访问行程,波狄优与喜欢佛教文物的女儿瞻仰佛牙舍利、佛像时,对庄严神像惊艳不已。波狄优向星云大师表示,他仰慕佛光山已久,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星云大师表示希望有机会访问瓜国,波狄优表示期待。星云致赠西班牙文译本的著作给波狄优结缘。稍后波狄优在心定和尚等的引导下,瞻仰佛牙舍利、参观禅净法堂及佛光缘美术馆。波狄优的女儿对佛教的般若心经特别喜好,心定和尚立即赠送一尊佛像及般若心经,令波狄优与女儿爱不释手。
  • 钱若水是北宋大臣,为人正直,有胆识,后被提拔为枢密院副使。北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和李元纲在《厚德录》中,都记载了钱若水于宋太宗时期因仗义执言而救了三个官员的事情。
  •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25日起推出“清法战争特展”,展出重要古物——法国人远征福尔摩沙的地图手稿。
  • 赵鼎刚强不屈,保国忠心九死不移;朱穆专心攻读,状似痴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