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木建築 學者評為21世紀理想的住居環境

人氣: 3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趙曉慧專題報導)「綠建築」已成為全球建築物設計或施工的普世原則,台灣木建築研究學者陳啟仁表示,木造建築是最契合綠建築理念的構築方式,並已漸漸成為歐美日最普遍的房屋選項,它將會是人們追求的理想住居環境。

木材是環保、永續的建材

「綠建築」的定義,依照台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解釋,係指從建材生產到建築物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管理、拆除的過程中,消耗最少地球資源、使用最少能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

陳啟仁說,木材之所以是「綠建築」的理想建材,乃是因為它具有節約建築物能源、釋碳量、基地保水、廢棄土及廢棄物減量、縮短工期及經費、高回收等優點,能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衝擊。

他說,以基地保水為例,木建築的自重輕,而綠建築的基地保水的主要是設置透水舖面,當輕質建築構造不需以混凝土「深耕」於地面時,建築基地的透水及保水能力,自然較鋼筋混凝土構造為佳。

一般認為,木材不耐燃性也不耐久,陳啟仁表示其實不然,法國木材與傢俱科技中心(Centre technique du bois et de l’ameublement)1991年的研究指出,大尺度的木材在燃燒時,在表層會形成一道碳化層,能夠阻絕燃燒直至火焰熄滅。

陳啟仁進一步說,以樑柱結構為例,木構材在耐火時效後的殘餘斷面,必須合乎結構安全上所要求之最小斷面。木材由於熱傳導性不佳,加大斷面的尺寸就能得到較高的耐火時效,甚至當大斷面的木材受燃時,表面形成的碳化層就可阻絕燃燒的延續。

至於木建築的耐久性,陳啟仁說,屹立一千四百多年的日本奈良的法隆寺、中國山西省應縣建於隋代的釋迦木塔,是世上歷史最久的木建築,而瑞士的高山民宿、阿爾薩斯省的傳統街屋、北歐的中世紀民宅等,保存的狀況良好,也都證實了木材的耐久性;即使是溼熱的東南亞,也能克服氣候的限制,創造出如印尼建築Tongkonan的獨特產物。


陳啟仁是台灣高雄大學都市發展及建築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為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工學博士,旅居瑞士11年,專攻木建築,曾是歐洲木建築權威德籍教授Julius Natterer及法國著名建築教授Roland Schweitzer的學生。

《認識木建築》一書,由陳啟仁與張紋韶合著,並由台灣木馬文化出版,有興趣的讀者可至網站http://www.sinobooks.com.tw/ 查詢。

台灣台東卑南文化公園(1999年),建築師:中冶環境造型顧問中心 + 內藤廣建築設計事務所。(圖片提供:陳啟仁、木馬文化)

瑞士的魚造型木橋。(圖片提供:陳啟仁、木馬文化)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