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兩卸任衛署署長 贊成健保調漲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昱婷、羅碧、魏怡嘉、周富美╱連線報導〕面對近來健保風波不斷,既有醫界反彈、抗爭,也有官員要下台負責,病患則有著不知能否順利就醫與保費調漲的不安,究竟台灣的健保出了什麼問題?未來該何去何從?記者訪問任內推動健保制度的歷任衛生署長,為健保「把脈」、「開藥方」。

最早推動健保上路的前署長張博雅人在美國,未能取得其看法,其他歷任署長詹啟賢、李明亮、涂醒哲,和現任署長陳建仁都肯定健保十年來,幫助台灣無數病患及家庭免於貧病無醫的苦難,讓很多人獲得生機,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健保倒,讓民眾失去庇護,即使是「燙手山芋」也要承接,而資源如何妥適分配最重要。

在任內依法推動牙醫健保總額預算制度的詹啟賢昨天表示,在他任內,健保就已有產生虧損的危險,因此他在監察院的要求下,執行前署長張博雅任內通過的健保法中總額預算的規定,但是當時的分配精神與後來的發展,已大不相同。

詹啟賢解釋,健保總額預算的精神是在有多少健保收入下,進行醫療資源的分配,而當時在統合各醫療院所的意見後,1998年底開始將牙科的總額預算切出來,接下來再分成中醫、門診及住院四大塊,這是縱切法,目的是讓「錢」跟著病人走,重點在於病患的權益,不論病患到那裡就診,權益都不會受損。但他卸任後,總額預算的分配又有重大的改變。

他表示,2002年時,總額預算除了縱切外,還有橫向切法,就是分成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方醫院及診所四級。這樣的切法,是以醫療機構為中心的分配方式,無異是讓病人得跟著錢走。

如今健保局又要將住院及門診比例再分成五十五%跟四十五%,這樣的總額預算分配方法,早已悖離當初他推動總額預算的精神。兩年前,詹啟賢就跟友人提及,總預算再這樣亂切,一定會出問題。

他認為,總額預算的精神就像一個家庭財務規劃量入為出,如果財務規劃是量出為入,先計算爸爸要花多少錢,媽媽要花多少錢,小孩要花多少錢,這樣的規劃,不亂也怪。但他強調,無論如何政府應在有限的醫療資源下,讓民眾得到最大的利益。

李明亮認為,台灣健保問題不是一個政務官下台就可以解決的,全體國民都應該了解到「健保是每一個人的健保」,必須徹底解決健保的財務問題。

李明亮說,二年前,他就堅持實施健保雙漲,當時就已預估若費率不調整,隨著人口老化、醫療科技的更新進步等,都會使得給付項目及範圍愈來愈多,健保會破產,而他也不願意用借貸方式「債留子孫」,所以在他離職前,即實施健保雙漲,但因民意代表反對,增加的財源有限,那時就已預估今年年底財務會「見底」。

他個人認為,若不能把餅做大,在有限的資源下,只有資源重新分配才行,但問題是,誰來分配才公平呢?既得利益者勢必不肯釋出其權益,在互不相讓情況下,只有使支出愈來愈多,財務虧損愈來愈嚴重,到最後,受害的仍是民眾。

涂醒哲認為,健保最大的問題在於每年支出成長六%,但收入成長只有四%,入不敷出,財務出現缺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怎麼會不出問題呢?

不過,解決入不敷出的問題,並非只有調漲保費一途,健保局與醫界應坐下來談,大家要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在有限資源下,大家可以怎麼做,共同面對,共同解決。他表示,醫院總額的實施,其實是行政部門的怠惰,就像自己發現做不來,就丟出去,一副「我不管,你們自己管」的味道,讓醫界自生自滅,最後受害的還是民眾。

涂醒哲認為,健保局應調整心態,健保局不是要去管醫界或是病患,而是服務醫界及病患,只要抱持著服務的精神,遇到事情就會比較好解決。

陳建仁表示,健保問題牽涉廣泛,一般民眾很難了解,必須透過審慎思辨的公民會議充分討論,了解民眾的需求做為決策參考,同時也要讓醫院財務透明化,取得民眾信任,健保局與衛生署都要共同努力。

陳建仁表示,署長必須為政策成敗負責,但是健保涉及很多有關醫院經營的問題,衛生署醫事處如何讓醫院的財務透明化,取得民眾信任,地區基層醫療品質提升等工作,都是未來努力的方向,推展家庭醫師制度也需要相關配套措施。

對於健保面臨的財務窘困問題該如何解決?陳建仁表示,健保財務困難,必須由專家學者、醫療提供者、消費者代表、監理委員會與費協會共同討論集思廣益。

不過昨天他也說,他的借調期限只到今年12月31日,在此之前,他一定會好好思考健保的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