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美國之音年終專稿:台灣政壇層出不窮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6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趙婉成報導)2004年的台灣政局變化多端。錯綜複雜的政治角力,也牽動著北京和華盛頓的神經。記者回顧了過去這一年來台灣的政治演變。

2004年的台灣政壇好比走馬燈,層出不窮的政治事件讓人目不暇接。2004年一開始,台灣民眾就已經明顯感受到兩股政治勢力為了贏得3月20號總統大選而出現的緊繃和對立局面。

執政的民進黨結合了以李登輝為精神領袖的在野黨–台灣團結聯盟,組成了所謂的“泛綠”陣營,而4年前在總統大選中敗北,由連戰領導的國民黨和由宋楚瑜領導的親民黨共同組成了被稱之為“泛藍”的陣營,來挑戰陳水扁的總統寶座。泛藍和泛綠這兩股勢力的鬥爭,主導了2004年台灣政壇的發展。

*大選激戰 陳呂險勝*

3月20號大選前,泛藍得到很多不滿民進黨執政的民眾支持,不少民調都顯示國親聯盟領先自己的對手。而民進黨則不斷製造各種議題,並且強力主導在大選中同時進行一項針對台灣和大陸關係的公投。

由於這個做法被認為有“大選綁公投”嫌疑,加上民進黨強調台灣意識、本土認同,刺激族群對立,因而大選前台灣島內出現了激烈的爭議和衝突。

3月19號總統選舉投票日前夕,陳水扁和副總統呂秀蓮在台灣南部的競選活動中遭到槍擊。第二天的投票結果顯示,陳水扁僅僅以不到3萬票的些微差距險勝。

*藍營訴諸法院和街頭抗議*

連宋在選舉結果揭曉後,立即宣布向高級法院提出上訴,要求重新驗票並調查一些被指控的舞弊現象;成千上萬名藍營支持者則走上街頭,對陳水扁的勝利提出質疑。

*角力立法院*

總統大選過後,台灣的立法院變成了泛藍和泛綠角力的舞台。泛綠聲稱泛藍只為反對而反對導致政策難以推行,而泛藍則指控泛綠對他們打壓抹黑。雙方陣營於是都以爭取11月立法院選舉能過半數為目標。

立委競選期間,陳水扁參與了許多競選活動。前總統李登輝也為急獨主張的的台灣團結聯盟到各處奔波造勢。泛藍陣營則是在財務短缺的情況下奮力出戰。

由於目前台灣立委選舉採用複數選區制,也就是一個選區可以選出多位立委,因此造成黨內候選人自相競爭的局面。為了達到“席次過半”的目標,兩陣營不約而同的選擇“配票策略”。但是台灣民眾在經歷一年兩次密集的選舉和長期對立氣氛之後,對政治感到疲憊和冷淡,因此11月的立委選舉創下了投票率新低的記錄。選舉結果是泛藍獲得立法院多數席位。

*未來政局堪憂?*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包宗和教授指出,泛藍實質過半對執政黨而言,當然形成了制衡的力量,但雙方仍然需要理性行事。

他說:“前提就是彼此有基本的遊戲規則,民主的規範要一致遵守,而且有一定程度的互信。如果這個條件不具備的話,國會是泛藍多數,行政體系由泛綠掌控,變成不理性的角力,未來台灣兩三年政局的發展還是令人感到擔心。”

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張治安則認為,2004年是台灣前所未有的動盪時期,如果陳水扁不能改進,則明年情況會比今年還糟。

張治安說:“他老是挑舋對岸,越過紅線,說不定戰爭就會發生。而美國現在已經表明他根本沒有義務也沒有責任協防台灣。”

*民眾民主水平有進步*

不過,台灣大學的包宗和教授說,2004年台灣民眾的表現值得給予一些掌聲。“國會選舉當中選民還是給予泛藍機會。這可以看出民眾還是有他們自己的想法,還是會去做整體的考慮和考量。台灣現在民智已開,資訊非常發達,我想他們的判斷能力和知識也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提高。這些對政治人物會形成鞭策的力量。”

*各營都有難念的經*

立委選舉過後,陳水扁承擔敗選責任,辭去民進黨主席職位;接著民進黨內的青壯派大聲批評陳水扁提出的監察委員名單,分析人士認為,民進黨內的民主機制有了復甦的跡象。

而泛藍驚喜獲得立法院過半之後,國民黨卻立刻面臨親民黨的抨擊,泛藍合並的前景出現問號。

展望即將來臨的一年,台灣會不會還是像2004年這樣充滿爭議?很多人都在期待泛藍和泛綠能夠從2004年的政局變化中學到教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