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我需要「灌骨漿」嗎?

高雄榮民總醫院主治醫師 林立群

人氣: 28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9日訊】 骨質會隨著年齡漸長而流失,加上年長者免不了都會有一些痠痛,因此我的痠痛是否是因為骨質疏鬆造成?我要如何加強我的骨質?就成為患者在門診經常詢問的問題。近年來媒體常報導所謂「脊椎灌骨漿」,可能是報導者的誤報,一方面也可能是部份醫院將之大肆渲染,作為招徠病患的方法,使得不少患者將之視為「強壯骨骼」,自此脫離腰痠背痛的神奇技術。因此“我需要「灌骨漿」嗎?”也成為許多患者接下來詢問的問題。但是這項技術真是如此神奇嗎?它可用於治療骨質疏鬆嗎?甚麼樣的患者需要它?它的安全性如何?

一般俗稱的「灌骨漿」,學名又稱「椎體成型術」。1984年法國一位放射科醫師首先將一種壓克力樹脂灌入一位罹患頸椎血管瘤患者的椎體內,以減輕疼痛。之後陸續有人將之使用於各類惡性腫瘤轉移至脊椎,因椎體遭破壞造成塌陷所引起的劇痛。而後更有人將使用範圍擴大至骨質疏鬆性壓迫性椎骨骨折上。此項技術於1996年後於美國成熟。臺灣於數年前引進,因為其步驟簡單,初期療效不錯,在部份醫院間頗有蔚為流行之勢。由以上簡單介紹「椎體成型術」的發展背景可知,所謂「灌骨漿」其實灌入的是一種合成壓克力樹脂,它在骨科是用作填充劑或黏著劑,它是不會轉化為骨頭的。因此使用的範圍乃如前文所述,並不是骨質疏鬆的常規治療方式,更不是治療所有腰痠背痛的利器。

至於「椎體成型術」的效果如何?對於骨質疏鬆性壓迫性椎體骨折,在部份人身上可能亳無症狀或症狀輕微,但有相當數目的患者,初期不免有難以忍受的疼痛。針對這些骨折急性期患者施予「椎體成型術」的效果,報告已很多。一般較持平的報告,大約有75%患者於術後的一至二日內,可減輕約50%以上的疼痛。但是這類骨折患者若僅採藥物治療,他們恢復的狀况又如何呢?依本院的經驗,大多數的患者約在兩個星期後疼痛可減輕,並可逐漸恢復活動,並不需長時間卧床。假如比較有無接受「椎體成型術」,患者復原情况,有論文指出在第一個月,接受「椎體成型術」患者有較好的療效,但是三個月後兩組患者在疼痛度及活動恢復上並無明顯差異。故一般認為「椎體成型術」可在椎體受傷後的三到四禮拜提供,會有較明顯的止痛效果。

對於醫生來說,若是一項處置是安全的並且可提供患者立即、明顯的減輕痛苦,都值得鼓勵。但是「椎體成型術」真是絕對安全嗎?本院近半年共收治9名外院施行「椎體成型術」後產生後遺症患者,其後遺症分別如下:一例術後產生急性肺栓塞造成呼吸衰竭,抵院後死亡!三例術後疼痛加劇。一例術後造成下肢輕癱,大小便無法自解。一例術後神經壓迫,造成下肢痠麻,行走不遠,且併有下腔靜脈(位於腹腔,人體最大靜脈)完全阻塞,造成雙下肢急性腫痛。一例術後神經壓迫造成下肢抽痛,竟至無法站立。一例術後背痛加劇,同時有肺靜脈栓塞,患者稍走路即會喘。一例感染。

雖然許多報告均稱「椎體成型術」的併發症,發生比例極少亦輕微。但是其發生嚴重併發症的可能性確實存在。如前文曾提到「椎體成型術」有意義的好處,僅在受傷後的三至四星期,故是否值得在椎骨骨折急性期為爭取這三到四週的療效而冒此風險,端賴醫師自己的行醫哲學及是否有與患者充分溝通而定。再者一旦骨折,我們大多希望其結果能癒合。樹脂是無法促進骨折癒合的,僅是將骨折的椎體撐住而已,於疏鬆的椎體內注入壓克力樹脂,如同以水泥撐起之海砂屋,長久的後果尚待時間觀察。况且亦有報告稱,行過「椎體成型術」之椎體,其上一節椎體再發生骨折的機率將增加!

「脊椎灌漿」是一項蠻有創意的構想,只是目前所使用的材料不是那麼理想。往後待材料科學更進一步,或許能有令人鼓舞的成果出來。目前本院對此技術是採較保守態度。患者若欲接受此種療法,亦建議謹慎從之!

——轉載自《高雄榮總醫訊》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