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急性冠心症診斷與治療

台北榮總內科部心臟內科醫師 李俊毅

人氣: 11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2月13日訊】 「冠狀動脈心臟病」是由於冠狀動脈血管內膜因硬化塊斑的堆積,引起血管腔局部狹窄,影響血流,引發心肌缺氧的症狀。而「急性冠心症候群」是近年來推出且已廣為使用的病名,包含不穩定型心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二者。

臨床上要根據胸痛症狀,心電圖及血液生化指標三項變化與其他相關檢查綜合診斷。

一、胸痛症狀:1.休息狀態下持續(超過20分鐘)的悶痛;2.新發作第三級以上的強痛;3.由原本穩定型的心絞痛,演變為發作更頻繁且更劇烈的疼痛;4.年老(>75歲)或糖尿病患者,常以非典型的疼痛表現,比如說上腹痛、針刺痛或呼吸困難等。

二、心電圖變化:1.ST段上升者:意味著其冠狀動脈發生完全阻塞;2.冠狀動脈內若有未完全阻塞的血栓,心電圖可表現ST段下降,負T波,非特異性的扁平T波,或是完全正常的心電圖。

三、血液生化指標:當血中檢測到心肌的troponin T或I,代表心臟細胞壞死,將細胞內troponin T或I釋放出來。

四、CK/CK-MB:血中的CK/CK-MB在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後的3至12小時開始上升,24小時到達頂點,48-72小時降至正常。當血中CK-MB在一週內再次升高,可診斷為再度發作心肌梗塞。

急診處理是根據心電圖ST段的變化分為兩類:

一、ST段上升:治療的首要目標為儘早恢復冠狀動脈血流,減少梗塞範圍。恢復血管暢通有兩種方式,立即氣球擴張術或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氣球擴張術比注射血栓溶解劑效果更好。

二、無ST段上升:心電圖出現ST段下降患者,即屬高危險群,也不建議使用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

三、高危險族群:臨床表現,包括1.持續胸痛不緩解,或心電圖出現ST段下降或短暫性ST段上升;2.血中Troponins升高;3.血壓下降;4.嚴重心率不整,包括復發性心室頻脈、心室顫動等;5.急性心肌梗塞後又出現不穩定型心絞痛。高危險群族群應採靜脈注射Gp lIb/lIIa抑制劑,並儘早接受冠狀動脈攝影,採取氣球擴張術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等。

四、低危險族群:繼續接受密切觀察,根據運動心電圖的結果判定心肌有否缺氧。

治療急性冠心症有下列四大類藥物:

一、抗心肌缺氧藥物:這類藥物可藉減低心跳、降血壓或減少心臟收縮力等方式,以減少心肌缺氧,包括B-阻斷劑、硝酸鹽類及鈣離子阻斷劑等。

二、抗凝血酵素藥物:可阻止或減少血栓形成的藥物,包括直接抗凝血酵素藥物如hirudin,或間接抗凝血酵素藥物如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等。

三、抗血小板藥物:抗血小板凝集的藥物可分為三代,其抑制血小板凝集的機制不同。

四、血栓溶解劑:適用於急性ST段上升心肌梗塞。

本文由台北榮總人電子週報所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