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人才〈序上〉─ ─ 埋下夢的種籽

游乾桂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簡介:游乾桂 從事臨床工作十六年的他,深諳心靈安頓,目前是中國健康家庭協會秘書長,與換個方式醫心的助人者,並提供新的親子觀念,解決親子難題。〉

寫作,對我來說,早已不只是出了一本書,出了名,有了版稅等等虛表的意義了,但真正的價值又是什麼?一時半刻也說不上來,也許是播種吧,希望有一天把我的信念傳遞到你的心裡,等待萌芽。

這些年來,陸續在天下文化出版了《放下,人生更豐富》、《閒居七年》、《好簡單、好富足》等五書,所抱持的便是這種心態,在此之前,我一度陷在工作與金錢的迷思之中,以為錢是一切,事實上,它除了給人忙盲茫之外,一無所獲,這使我油然生出工作何益的質疑,直到有一天,女兒童言無忌的告訴我:「為什麼我在家時,你都不在;我不在家時,你都在家?」這句話彷若暮鼓晨鐘一般,敲醒了沈醉的我,終於撥雲見日,破繭而出,我把這些生活點滴寫成文章,當成美麗人生的說帖。

有人一度以為我已隱居山林,不問親職教育的事了,其實非也;這些生活學的反省,有益於讓我看見教育真正的肌理;讀書的目的不正是為了有能力工作生活糊口,過得好一點,但我所見着的優秀者,幾乎都很忙,疲於奔命,勞頓不堪,過著非人生活,顯見我們的教育與生活之間斷了線,沒有串連。

教育的錯位,多數是觀念出了問題,連最基本的教育觀念都有誤時,結果那會正確。

教育本來是教出一個活生生有智慧的人,但最終只教出會工作的機器人,最後因為壓力太大住進精神病院,這些看似精神有問題的人,有些極為優異,有些非常傑出,有些還是科學家、工程師、醫師等頂尖人士,但卻為了各自不同的原因住了精神病房。

毀傷他們的是誰?
我想探出底細。
用何種手段毀滅的?
我也明查暗訪想弄個水落石出。

這些年來,終於查出了一點點蛛絲馬跡,問題的一大部分出在家庭,它捏塑他們的人格,另一部分則來自傳統的價值體系,以為書中藏著一切,把書讀好,便等同於功成名就了。有兩種人是麻煩製造者,一叫父親,二叫母親,有時是其中一個人,有時候同時兩個人,設下重重圈套,要求孩子圓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他們全處在壓力中,為一個叫做第一的假說夢打拚,有人拚上了卻也累慘了,有些人拚不上便腦子病了,於是被我不小心撞見時,有些成了醫學院畢業的精神分裂症者,有些則是中科院的妄想症物理學家,還有一些人是教授憂鬱症患者……,名副其實成了傑出的病人。

金庸筆下有兩個的怪異人物──東方不敗或者獨孤求敗,非常接近他們的翻版,就是無法灑脫一如周伯通。

我並且查訪到這些父母的內心裡全有偏見,相信讀書萬能論,以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不明白這多半是騙術,從來沒有一個名校頒發過成就保証書,薪資保証書,只有保証──修行靠個人。

人不該或忘,笨極了的愛迪生是大發明家;學習有障礙的愛因斯坦是大物理學家;笨拙的瓦特發有了蒸汔機;常常寫錯字的蕭伯納竟是大文豪;成績不佳的達爾文提出《進化論》。

我仔細盤問,發現有些人並不相信多元智慧,覺得行行有狀元是騙局?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所有的人全數都往求學之路挺進,真的就好嗎?如果一條街上,全部人都當了醫生,那該替誰看病?自己看自己,或者兩家診所互看,如果這條街上只有一個懂水電,我猜水電工最為搶手。

老街的陳舊香醇,讓人流連忘返,我常常就近逛逛深坑老街,尋訪古樸的味道,它以豆腐聞名,店家裡八成都在賣豆腐,觀光客選貨便很費事,每家賣的都一樣,如何選?我通常走到那裡就在那裡買,但有一家魚丸店便是獨賣,強調新鮮無防腐劑臭,沒得選擇,想吃就買,生意反倒好。

它替多元智慧裡的獨特性做了最美妙的註解。

他們多半遺忘,教育目的旨在教出一個人,這是教育家盧梭的見解,怎麼說呢?我用一副對聯昭示,左聯是:「演活自己」,右聯為:「演好人生」,橫批:「都是人才」。

俄國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有相同的見解,他說:「教育者的任務在於發現受教者身上的一切最美好的東西,發展它們,不用學校的信條框住它們。」

〈發現優點〉是教育很重要的信條,但多數人也棄之如敝屣,我對教育一事,真的有些感傷了,它催促著我提早寫這一本書,我不願意可憐的孩子們,仍被硬生生的分門別類成為:好的,壞的;聰慧,愚蠢;成材,不成材;只周旋在黑、白,是、非,對與錯之間,有人因而受了傷害,得了自卑,有因而折損想像力、創造力與思考力。

賀恩斯坦與莫瑞堅所寫的《鐘形理論》一書,令人嫌惡,他的論述裡充滿白人優越論,編造出人種的不同與智慧的高低,並且創造低智慧者與社會病態人理論,把階級性帶進學術的象牙塔。

智力測驗無法測出人種的高下,智力一詞僅供參考,更重要的用來發現孩子的能與不能,即使如此,智力測驗能測量也僅占百分之十,高達百分之九十測不出來,比如說,意志力、氣質、慈悲、快樂、動機等等,這麼一來,根本就無從論述誰優誰劣了。

即使智力與非智力全表現優秀,也不代表他是智者,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英國作家赫茲裏特在《論作家的談話》一書中提及:「世界本身就是一部書,它蘊藏了比圖書館更浩瀚的知識,但它卻無法置於書架上,也不能普及到大眾手裡。」

是的,宇宙是一部大書,無人知之,窮畢生精力或許只能知其一、二,所以該謙虛,狀元、第一、神童、偉大、傑出,幾乎是一種空中樓閣。〈未完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澳洲聯邦政府將放寬移民政策,使二萬六千名由澳洲公司擔保的外國勞工在四年工作簽證期滿後,可以獲得永居身份。政府希望此舉給僱員及商家帶來的變化將使此方案在海外更受歡迎,從而使澳在國際性的技術人才爭奪戰中佔據優勢。
  • 大紀元社論九評共產黨之一評指出﹐“這個黨組織﹐就像一個巨大的邪靈附體﹐如影隨形般附著在中國社會的每一個單原細胞上﹐以它細緻入微的吸血管道﹐深入社會的每一條毛細血管和每一個單元細胞﹐控制和操縱着社會。所以﹐中國農民才會如此貧窮辛苦﹐因為他們不但要負擔傳統的國家官員﹐還要負擔和行政人員同樣人數甚至更多的附體官員。所以﹐中國的工人才會如此大規模下崗﹐因為那些無所不在的吸血管道﹐多年來就一直在吸取企業的資金”。以上分析精闢而又準確地指出了中國社會貧困的主要根源之一。那就是﹐農民和工人辛苦創造的財富被那些從來不參與生產的共產黨組織及其附體官員掠奪一空。實際上中國的納稅人不僅需要負擔着一個無比臃腫龐大的國家機構﹐而且被迫供養一個為了吸血而專事控制的更龐大的黨系統。這個黨系統實質上每時每刻都在揮霍着比一個正常的政府的開支大的多的開支。這樣﹐中國納稅人能不窮嗎﹖
  • 美國反恐情治工作相當重要的一環是解讀收集自全球各地的情報。由不同族裔組成的紐約警力擁有不少熟諳不同文化及語言的幹員,這些語言翻譯人才就成為反恐情報工作要角。
  • 日前,韓國著名影星李恩珠懷疑抑鬱症自殺,為此韓國藝人所受的精神壓力備受關注。前日,韓國著名藝人張娜拉與最近在內地躥紅的網路歌手楊臣剛,到深圳出席中國金碟獎與央視《綜藝快報》節目合辦的頒獎禮,張娜拉就承認,自己平時也感覺到有很大的壓力,幸好她是個單純的人才不會去想這麼多東西。
  • 曾經帶領台中縣大里市爽文國中摘下全國青少棒棒球聯賽冠軍的棒球教練郭俊旭,竟於一個月前中風意識不清,他中風後家人才知道,對棒球瘋狂著迷的他,帶著二名稚子,積欠健保費用九萬多元,目前雖暫時幫他解決健保問題,但接下來他一家三口怎麼辦,自顧不暇的親友們全陷入愁雲中。
  • 手機愈來愈來聰明,甚至可辨識用戶臉孔,唯獨主人才能開機使用;這款新手機不久即將問世,大幅提高手機防盜安全性。
  • 台灣南區首場就業博覽會,上午在國立成功大學登場,人氣強強滾,許多科技廠商、銀行都設攤招攬人才,還有醫院及電視台也將觸角伸及南部,視就業博覽會為尋才管道之一。勞委會同步展出多元就業開發成果,讓在地產業化的成就互相學習觀摩。
  • 台灣大專入學考試澳門考區試務委員會召集人梁金泉指出,去年有數千名澳門高中學生輟學,投身於博弈業去賺取「快錢」;也有不少高中畢業生放棄升大學機會,進入博弈業任職。這將導致澳門未來會出現人才斷層的危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