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黑松一步一腳印 慶80歲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楊雅民、謝武雄╱綜合報導〕台本土老字號飲料公司黑松食品八十歲了!昨天舉辦「一步一腳印、黑松慶80」感恩日嘉年華活動,黑松董事長張道炷和總經理張道榕兄弟倆率領經營團隊掀開明星商品黑松沙士瓶蓋,宣示將朝多角化和國際化發展,寫下黑松另一個八十年的紀錄。



黑松昨天八十歲慶生會,黑松張家家族有超過四十位曾經擔任過黑松董監事的成員參與慶生,加上員工和經銷商眷屬,參加人數上千人,活動於昨天上午在中壢廠廠區正式展開,活動的重頭戲則是下午的精神堡壘及「黑松飲料博物館」的揭幕儀式,桃園縣長朱立倫、中壢市長葉步樑等地方首長都到場致意。

新啟用的黑松飲料博物館,佔地一百廿坪,共分為十四個區域,陳列黑松創業的經過,包含數以千件的黑松文物,還有早期的廣告海報,透過這些珍貴的文件,彷彿讓人回到四、五十年前的台灣社會,這所博物館就像是台灣發展的歷史。

黑松食品創立於民國十四年,由張文杞和張有盛堂兄弟共同創立進馨商會,生產富士牌、三手牌彈珠汽水,當時只是一家小小的製造商,透過半手工生產模式,每年只能生產幾千打彈珠汽水。

經過八十個年頭的耕耘,民國二十年改用黑松品牌開始販售的黑松汽水,至今已賣出二十六億瓶,可繞台灣四百二十八圈;三十九年推出的黑松沙士,至今更狂銷五十一億瓶,足以繞行台灣八百二十八圈。

黑松總經理張道榕指出,黑松將加速朝多角化和國際化發展,在本業部份將定位為專業的飲料公司,朝碳酸飲料、茶飲料、咖啡飲料和果汁飲料四大區域深耕。

黑松並已增設國際貿易部,將朝食品多角化發展,自國外引進紅酒、餅乾等食品,豐富產品線。同時計畫由飲料和食品本業跨足餐飲連鎖和零售通路市場,目前已積極和日商洽談自日本引進客單價約三百元的日式速食,並已積極著手評估自國外引進洋系零售通路品牌。

同時,黑松已成立黑松資產管理股份公司,將配合台北市政府的都市更新計畫,開發黑松旗下的土地資產。

〔記者謝武雄╱中壢報導〕黑松公司昨天舉行八十週年慶活動,特別邀請四位曾代言黑松產品的藝人葉璦菱、黃子佼、何潤東、林曉培到場,並以星光手印會方式慶祝「黑松博物館」揭幕,四人還留下手印,存留博物館。

在黑松中壢廠的黑松博物館昨天下午四時揭幕,黑松公司邀請的四位藝人紛紛在泥板上印下自己的手印並且簽名做紀念,這些星印將留存在博物館內。隨後在黑松公司董事長張道炷等人陪同下一起參觀博物館,「粉絲」們看到四人到來紛紛要求簽名、合影留念,場面相當熱絡。

這四位曾為黑松產品代言的主角,葉璦菱是歐香咖啡篇、黃子佼是汽水大包裝篇、何潤東是沙士搶新聞篇、林曉培則是韋恩咖啡拉斯維加篇。

碳酸飲料、茶飲料爭雄

記者楊雅民╱特稿

挺過八十個年頭的黑松公司,見證了台灣飲料和經濟發展史,從「二年級生」到「八年級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共同回憶,「我們都是喝黑松汽水長大的」。

黑松公司創立於民國十四年,在日本統治的年代,汽水業幾乎全被日本人所掌控,黑松生產瓶裝的富士牌與三手牌彈珠汽水,都採半手工生產,一分鐘只能生產二瓶二百西西的彈珠汽水。

當時市場把汽水分為三等,一流的汽水是自日本進口、二流的是日本人在台灣設廠製造的汽水,台灣人自產的汽水則被視為「三流」的汽水,台灣人自產的汽水就是比日本進口的汽水價格便宜一半。

儘管如此,汽水在民國二十至五十年代,仍被視為奢侈品,一瓶汽水二元等於一斤米的價格,所以台灣當時十分流行路邊攤自行調製的檸檬汁、酸梅汁和冬瓜茶等涼水,即使是路邊攤販售即飲包裝的黑松汽水,也是先買大包裝的汽水後,再以一杯一杯的形式賣給消費者。

直到民國四十五年,黑松公司引進全台灣第一套自動化汽水生產設備,加上民國五十三年路邊攤涼水檢出「副霍亂」菌含量過高,民眾轉而購買即飲包裝飲料,才帶動台灣即飲包裝飲料市場大躍進。

黑松公司形容當時黑松汽水和沙士的銷售量五年間呈倍數成長,柑仔店為了向經銷商搶貨,都帶著現金排隊,黑松蓋汽水工廠的速度也趕不上汽水銷售成長的速度。

不過,黑松汽水供不應求的榮景馬上就遇上了勁敵,民國五十四年、五十七年、五十九年蘋果西打、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等國際碳酸飲料大廠陸續搶進台灣。

可口可樂公司甚至高分貝喊出登台五年要在台灣碳酸飲料市場的市佔率超越黑松,不服輸趕緊學習國外汽水品牌修改汽水包裝、瓶標等,與可口可樂在台灣碳酸飲料市場纏鬥三十餘年,市佔率一直平分秋色。

直到二年前,台灣可口可樂公司以芬達、雪碧和可樂三品牌「三打二」的策略,與黑松汽水和沙士爭食碳酸飲料市場,黑松在碳酸飲料市場的市佔率才首度落後可口可樂公司約八%市佔率。

撇開同品類競爭,目前黑松和可口可樂公司皆已面臨共同的敵人 – 茶飲料,近幾年在茶飲料爭食的替代效應下,國內碳酸飲料市場年產值,已由民國八十八年一百零二億的高峰期,掉落至現在的八十億元,兩大碳酸飲料大廠正面臨一場跨品類的攻防戰。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