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黑烏龜 新戰士 棕簑技藝傳承

人氣: 6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許美瑤/雲林採訪報導】簑衣是早期農民使用的雨衣,隨著時代的變遷,簑衣已被塑膠雨衣取代而走進了歷史。雲林石龜溪文史工作室藉由推動「棕簑衣」的縫製教學與成果展,讓技藝得到傳承,也讓地方特色得以弘揚。

雲林縣「石龜溪」地區是台灣傳統「簑衣」技藝的發源地,石龜溪文史工作室負責人葉宗和先生為保留鄉土文化,特別邀請了當地耆老指導年輕人簑衣縫製技巧,經半年訓練學習,已有一番成果,現場展示各式各樣的蓑衣,吸引了好奇民眾的參觀,部分民眾還利用這難得機會穿上簑衣體驗一下當年農村生活的情境。

簑衣最主要是它具有防雨、保溫的功能,雖然厚重但很通風,不會像穿雨衣時有悶熱的感覺。一套簑衣可分成上下兩截,上衣寬肩,便於農民於農田揮動手臂工作,下截部分像圍裙,長度及膝,外形就好像一個戰士的戰甲,而且不易被利器戳破,又有黑烏龜、新戰士的稱號。在日據時代可說是「管制品」,只有石龜溪地區才可製作。

雲林傳統簑衣製作是以棕繩編織而成,當時從事棕繩搓揉工作的婦女,多半把棕絲放在大腿上搓揉,長久以來造成她們的腿部經常青一塊、紫一塊的,於是有句台灣諺語「石龜溪的查某真水,但是烏腳腿」。

簑衣乃先民智慧遺產,唐朝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勾勒出農業社會一幅非常美麗的景象,可見簑衣至少已沿用了一千多年。

雲林縣政府文化局副局長陳淑雀表示:「謝謝葉宗和先生把石龜地區這個很傳統的東西帶出來,成為地方的特色。也希望藉此讓所有的新新人類、小朋友,都能夠了解過去傳統文化。」

石龜溪文史工作室葉宗和希望這項技藝能持續承傳下去,讓簑衣製作手藝更精緻,能成為雲林縣的鄉土教材。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