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大計畫 80 億活化石門水庫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周敏鴻╱專題報導)民國五十二年5月17日,石門水庫導水隧道封堵,開始蓄水,但隨著工商發展,石門水庫也逐漸負擔民生、工業等多功能用水,還成為台灣第一座多功能的大型水庫,然而石門水庫原始設計卻是專為「農業供水」,先天不足,加上一次次颱風蹂躪帶來土石淤積,讓石門水庫年年面臨挑戰。

石門水庫目前每天的出水量約需一百四十三萬噸,供應包括桃園地區平鎮、大湳、石門與龍潭淨水場,以及板新水廠與桃園煉油廠、中科院等地區,若遇稻作期間,每天還要增供近一百八十萬噸的農業用水。

石門水庫總容量因每年平均八十萬立方公尺的淤積,從三億零九百萬立方公尺跌落到目前的二億三千萬立方公尺左右。

新水庫計畫紛夭折

不過大漢溪年平均流量卻有十四億立方公尺,只要能全部蓄留,就足以支應桃園地區用水,所以精省前的台灣省政府水資會,就曾考慮在石門水庫上游增建「高台水庫」,扁政府也在新十大建設中增列「桃園大湖」的平地水庫計畫,都是為了開源增加可用水源。

所謂高台水庫興建計畫,是規劃在大漢溪上游的新竹縣尖石鄉田埔村境內白石溪與泰崗溪匯流處,興建四億二千萬噸的超大高台水庫,後來雖考慮淹沒區範圍過大降低壩高設計,但蓄水量還是可達一億九千六百萬噸,可惜最終仍因環境評估與徵地問題擱置,如今也難以翻案。

至於扁政府提出的新十大建設,規劃以八年時間,在桃園縣觀音鄉成立桃園大湖,希望串連埤塘水源,創造二千三百萬到三千一百萬立方公尺空間的平地水庫,收納豐水期石門水庫無法容納的過多水量,但這個計畫,也已被立法院否決。

兩圳取水受限濁度

「開源」方案一一胎死腹中,可不是石門水庫唯一的苦惱,當初為了農業使用的設計,桃園大圳從後池取水、石門大圳採水口設置於海拔一九五公尺,每逢颱風原水濁度較高,但供應農用不成問題。

然而石門水庫如今農用兼作民生工業之用,桃園大圳支援大湳淨水場、石門大圳供應平鎮淨水場,如果遇上颱風只能供應濁度高的原水,自來水公司無力處理,必然缺水,這也是從去年艾利風災、今年海棠、馬莎兩颱風過後都停水的主因。

石門水庫因為先天不足,必須仰賴後天的工務建設來改變體質,所以自來水公司斥資超過十億元在水庫後池畔增加平鎮淨水場第二抽水站,一旦颱風來襲原水濁度升高時,就能抽取濁度較低的後池原水應急,改善石門水庫並非為民生工業用水設計的缺陷。

為此,北區水資源局也規劃斥資八十億元執行「石門水庫活化計畫」,包括新建高層取水口,隨時可抽取濁度低的高層原水;興建第二後池增加蓄水量;在大漢溪上游增設攔砂壩、在水庫壩底新建排砂隧道,以減少水庫淤沙等措施,這些都是為了改善石門水庫水質,讓水庫原水除了適合農用,也要適合民生暨工業之用。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