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婉轉悠長的草原之歌

王靜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4日訊】<--ads-->
深藍色明淨的天空下,徐緩起伏著無邊無際的草原。銀白色的蒙古包像珍珠灑落在翠綠的草浪間,一道七彩長虹掛在一望無際的地平線上。當蒼茫遼闊的蒙古舞曲緩緩升起,一群身著寶藍色鑲銀邊蒙古長裙的少女,頭頂著一疊彩色的瓷碗,腳踏著輕盈、明快的舞步,緩緩而出。

在新唐人電視台10月29日晚在紐約舉辦的「神韻」晚會上,蒙古傳統迎賓舞-「頂碗舞」最具民族特徵,這是來自新唐人2004年晚會中的精華節目,原由台灣藝術大學學生表演,現在的舞曲則完全由新唐人的旗下藝術人才重新打造:音樂家談駿毅重新作曲、配樂,曾在中國舞蹈比賽中多次獲獎的出色舞者任蜜兒編排並領舞。充分展示舞者的功底與實力,令人耳目一新。

頂碗舞,是新疆和蒙古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極為喜愛和流行的舞蹈形式。在內蒙,200多年前就流行於鄂爾多斯草原。六十年代由舞蹈藝術家加工整理,搬上舞台。

蒙古民族能夠善舞,牧民在讌會慶祝時經常即興而舞。該舞生動地刻畫出蒙古女子豪爽熱情而又端莊的氣質。舞蹈時要保持頭部沉穩上身端莊,碗與頭似融為一體,舞者主要憑藉手、腕、臂、肩的彈、挑、拉、揉、和以腰為軸的前俯、後仰進行表演。手臂肩的動作比較豐富,使用揉肩、揉臂、聳肩、碎抖肩、提腕、壓腕、繞腕等富有蒙古舞蹈風格的動作。

整個舞蹈節奏時快時慢。慢節奏動作包括很多的揉肩、軟手和揉臂等動作,舞姿舒緩悠長,典雅富麗,富有雕塑感,彷彿置身於空曠的草原,又好像聞到馬奶酒的濃香飄蕩在草原的上空。快節奏動作使用圓場、碎步、碎抖肩和聳肩。碎步動作,精緻輕巧,行雲流水﹔抖肩動作,明快瀟灑,熱烈奔放。當碎步圓場動作展現時,飛旋的裙鋸猶如在風中綻放的野花,舞蹈的情緒變得歡快熱烈,內心的喜悅情感通過身體動作形象地表現出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紫雲費城報導】明年元月,2007年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將首次光臨美國自由民主的發源地和文化古都 - 費城。1月23、24日晚7﹕30分,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將在費城藝術大學的美麗安劇院(Merriam Thea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Arts)連續兩天演出。屆時,新唐人晚會龐大的演出團隊將以絢麗的色彩、優美的音樂、多姿的舞蹈、及獨創的歌曲,將中華民族古老的傳說、燦爛的文明、和神傳文化的輝煌和神韻展現給大費城地區的東西方觀眾。
  • 世代流傳的神話故事,古老的中華神韻,讓人意猶未盡之際,2007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幃幕漸啟,引人翹首。多倫多分場籌備組負責人靳蔥介紹,今年晚會的宗旨還是以神傳文化為主線。之所以定位不變,是因為晚會幾年來成功演出,突顯了觀眾內心深處渴望和期待欣賞讚美上蒼,有人性而又天人合一的文藝表演。
  • 】(大紀元記者孫萍蒙特利爾報導)10月20、21日兩天,蒙特利爾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工作人員在市中心的愛特渥特(ATWATER)商業中心向周末購物、休閒的人們宣傳推廣首次在蒙特利爾舉辦的2007年全球華人新年晚會。
  • 從三皇五帝到清代末年,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多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到了近代,特別是中共掌權以來對中華文化的破壞使華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瀕臨滅絕,中華文化到了中共國時代出現了斷層,薪火相傳的華夏文明岌岌可危,面臨十分尷尬、絕後的境地。為恢弘華夏半神文化之風,吾特撰此文,以饗讀者,並盼望喚起炎黃子孫對我華夏文明的喜愛和承傳。
  • 週日(29日)晚,在短短兩小時裡,經歷了一次穿越時空的華夏之旅: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