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银波:贫困残疾人邹世才调查记录

杨银波

标签:

【大纪元2月9日讯】邹世才一瘸一拐地走进我的家中。60多年了,他一直都是这样一瘸一拐地走着,为村民办事,组织会议、宣传政策、联络民情、完成任务、解决纠纷……。此时的他,是接受我调查的重要对象。他看着我长大,我也看着他衰老。在他那或许是本地最为“有碍观瞻”的草房里,在每次偶然相遇倾情长谈的泥泞道路上,他无数次地征求着我对本地许多事务的意见和建议。或许,他是真的苍老了,过去得心应手的一些事情,现在也有些彷徨起来,常说“我只相信银波”,总是担心盖错一个公章或者讲错一句话,非要常来询问不可。他一直紧皱着眉头,紧封着嘴皮,风风雨雨几十年了。他对很多事情已看得很淡,然而心中那股“为人民服务”的老式的、却又质朴沧桑、廉洁自律的激情,却仍未退却。这一次的到来,他准备痛诉他所有的苦难史。

简介

邹世才,1939年8月22日出生,系重庆永川市朱沱镇新岸山村11组村民、该村民小组民选组长,务农,贫困户,《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渝永字第350058号”所属的三级肢残人,现住新岸山村11组“蓝篙上”(地名)。其妻吴送财是精神病人,1949年出生,已失踪17年;其女邹泽会,1981年5月14日出生,2001年外嫁本村本组村民梁茂威。如此,则残疾人邹世才已形同孤寡老人。

调查情况

邹世才的亲人已所剩无几了。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土改运动”中的1951年,他的父亲邹国华因食道癌去世,终年68岁;1995年,他的母亲张国明因衰老而去世,终年82岁。在两位去世老人所遗留下来的子女之中,邹世才排行老三,老四是生下来就死了的,其他的,比如:大姐邹世清,现在重庆江津市石蟆镇马鞍村,已有71岁,做不得农活,育下五个女儿;二姐邹世英现在朱沱镇汉东村二组,已有70岁,做不得农活,育下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五弟邹世福,恰恰是我所调查的三级肢残人邹弃平的父亲,已有58岁。

自邹世才记事起,所有的历史都充满了贫穷的逼迫。他的父亲邹国华是一个典型的贫农,一直是靠帮别人挑粪来维持全家的生活。土地没有下放之前,全家只有五斗高粱土。土里种的一点点菜,是不能用来自己吃的,只能卖点来买“角角米”。他们家,原来生活在朱沱镇四坊村,1952年举家搬迁,才搬到现在的新岸山村11组,修了一间草房,至今,经过多年的努力,总共拥有三间半草房:半间灶房,一间堂屋,一间猪圈,一间睡房,而已经烂掉的草房就占一间半。

灶房是烂的,房盖是“天窗”式的大洞,此洞足有两尺宽,草已脱落无数;睡房也是烂的,草落无数,四墙裂缝,必须重修。生活在内,最忌刮风下雨,一旦风雨来临,必然满屋透尽,雨水大时屋里到处都是水,必须拿盆、桶去接水。邀请村民张华友翻修这房屋,是每年必须做的事情,工钱是40元/天,要盖四天,伙食要自己办。如今,连谷草也要自己来买,因为自己的谷草不够。据悉,目前的谷草价格是0.15元/斤,需要1,000斤谷草。这草钱、伙食和工资加起来,每盖一次,约须400元。他的家中现在只有一盏电灯,是安装在灶房里的,至于其他电器,如电视、电话、答录机、收音机则统统没有。

1944年,时年五岁的邹世才在“观音庙”苏先生那里读书。正是这一年,他在四坊村一组的“坟山边”(地名)重重地跌倒在田里。这不经意的一次跌倒,始成大患。虽然开始没有痛几天,可是后来隔一段时间就发了病,遂到朱沱镇罗震华那里治疗。越治疗,越严重,后来全身起了疙瘩,腿、脚、膀、臂、肩到处化浓,一个本来健康的身体成了坑坑洼洼的浓池。连续医了几年,竟被医得连肌肉也痛缩了,筋也痛缩了,皮包骨头,惨不忍睹。后来就成了一瘸一拐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常调侃的那样──“邹瘸子”。那是他最痛苦的时候,大约是在8岁~13岁的五年之间。

1958年,19岁的邹世才开始从事公众事务。这一年,他在生产队食堂当伙食团长。后来,又陆陆续续当过两年的工分记录员、三年的粮食保管、四年的经济保管,并于1962年在年仅23岁的年龄担任生产队副队长,当了六年……。从1958年出江湖,到1983年土地下放,此25年之内,在农村这个特殊的地盘上,他一直都是一个公共性的角色。2004年3月,将近65岁的他,再次重出江湖,与村民何光英、吴玉兰、邹泽祥、罗永莲民主竞选,最终以最高票──45票的户票──当选新岸山村11组村民小组组长,任期三年,负责本组一切行政事务和民情反馈、联络、推动等事宜。

最艰难的是“文革”时期,当时的邹世才也是一个红卫兵。今年,恰恰是“文革”40周年,对此,他回忆道:

“从1962年到1968年,我当了六年的副队长。我们这里的文革,是从1966年开始的。我没有被批斗,被批斗的是队长张华丰、会计梁应芳,批斗的地方就在‘灯岗坪’(地名),当时那里有个会议室。在红卫兵当中,有我,有朱田一,有朱立成,还有其他人,我们是‘大联委’、‘红旗派’,不是‘反到底’。批斗的内容,都是在工作当中的问题,那时张华丰喜欢喝酒,在工作上马虎大意,梁应芳管账目管得不好,我们就把他们拉到台上,跟他们提意见。现在,张华丰还活着,但梁应芳已经死了15年了。”

那是一个恐怖的年代,最不敢惹的,恰恰就是部分青年和大量少年。据本地很多人讲,那时的孩子大多揣着一把刀,一有矛盾,就要见血。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仍然留有不少文革中的习气。此前的斗地主、剿匪时期,亦颇恐怖。当年,新岸山村11组的许管安、许海山皆是地主。许海山躲到朱沱镇上藏身。许管安的妻子跳水自杀身亡。剿匪期间,在那年的正月16下午,朱沱镇上枪炮突响,民众暴乱,死伤数人,部分人肆无忌惮地抢夺,即使我爷爷杨定发一家也被抢得粮食颗粒毫无,一切值钱的东西皆被搜刮干净。在乱世之中,当时的新岸山村12组干部周希树更是被指为大肆强奸妇幼,群众传言:“12组的姑娘,没有一个跑脱过!”动乱、犯案,是那个年代的人们记忆中最为深刻的烙印。

1970年,31岁的邹世才经村民余明方做媒,与21岁的同村同组村民吴送财结婚。结婚不久,吴送财即发了病,头脑不清醒。一直到1981年5月14日,亦即11年后才产下女儿邹泽会。邹世才向我递上一个破烂不堪的证件──当时的“永川县计划生育办公室”颁发的《生育一个子女光荣证》,证号为0105,由“永川县涨谷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加盖公章,乃是中国第一批计划生育时代的证件。八年过后的1989年,吴送财突然失踪。邹世才四处寻找,都找不到人,后来听说是“人贩子拿去卖了”,而且村民张增全还称:曾在车上亲眼碰见。从此以后,邹世才再没有找第二个老婆,“自己都还解决不了问题,媳妇就更不要说了”。

与父亲相依为命的邹泽会,七岁读书,11岁即因经济贫困辍学在家,只在新岸山村新建小学肖体芝的手下读到四年级。而后,一直在家做庄稼。20岁嫁给梁茂威后,立即与丈夫远赴浙江某灯厂打工。如今,邹泽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帮建筑工地煮饭,工资是25元/天。邹世才说:“女儿命苦,从小就面对着我这个残疾人和她妈这个精神病人,八岁的时候就没有了妈。她读书也少,一直在干庄稼,嫁人以后连属于自己的房屋都没有。”这个孝女,唯有每年寄些零用钱给父亲。据悉,自2002年至今,每年通过汇款单约寄给邹世才600元。邹世才说:“我现在将近67岁了,劳力差了,不敢担东西,都是用背兜来背,打谷栽秧都必须请人,每年用在庄稼上的成本高得很,女儿寄回来的那点钱啷个够用?”

当组长本来是有工资的,本地每年约200元,但邹世才的工资现在还没有定下来,其他经济来源则完全没有了。尽管如此,他说:

“每年的种子,每年的会议,上面布置下来的任务,比如跟别人登记,跟别人介绍,跟别人盖章、跑路,我还是在干。我做人的原则,就是当大家的勤务员,除了跟大家服务,还有啥子呢?现在没有什么钱收,最近这几天我准备开个社员会议,一五一十地公布一下今年的开支,虽然只有那么500块钱(支出300元,余下200元),但这是大家的钱,所以我有必要作个交代。”

他曾获得救济,2005年得了100元钱和100斤复合肥,以往的某些年则只减免了30元~40元的提留税金。他说:

“怎么会有这大的反差呢?今年啷个会有这么多?镇上一共拨了13万9千块钱来救济全镇,这是过去从来都没有的事情。我估计,都是你的采访调查形成的影响。你跑了那么多地方,采访了那么多贫困户,大家的意见都是你应该继续采访下去,把真相彻底调查清楚,为大家做好事。我们一定会感激你的!”邹世才总结自己的一生,说:

“人要大公无私,遇到实际问题,要跟别人做工作。我不敢承认我的工作就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但是你可以去调查,不管那些年的经济还是粮食,只要是从我手中过,我没有一点为自己打算。我管过账目,我认为,在农村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地公布账目,不能拖延时间,澄清大家的怀疑。这就是透明。这个透明要经得起考验。过去的事情我知道得不少,比如农网改造时的旧电线卖掉了,大家闹意见,我认为大家做得对,那些卖掉的钱应该归入集体,用在刀口上,不能中饱私囊。这次开会,还有另一件事,就是让大家购买明年的玉米种子和稻谷种子,为来年打算。”

调查后记

最底层的材料,是最鲜活、最实际也最具参考价值的。邹世才接过我递上的一支烟,说:“很多事情,只要你用了心,大家很不注意的事情都会有意义。我支持你的行动。你的事情传得很远。好多人都在问我关于你的情况,我都是实实在在地评价你这个人。过去,你家里也很穷,这些我都是知道的。但是你在这么年轻就能赢得老少中青的一致好评,又能影响到那么多的地方、那么多的人,比我当年还强。”还有三年就要满70岁的他,临别时仔细打量着我的身体,握着我的手说:“你为农民办事,看你都瘦成这个样子了。不了解的人永远都不知道你这样做究竟是图啥子,但是我心里比哪个都要清楚,你是在一心一意为大家的将来着想。今后,几代人都会记得你的!因为你这样的人,在如今这个社会实在太少了。我羡慕你是那么年轻,有时也为你担心,所以你要保重啊。我这个还有三年就要满70岁的老头,已经帮不了你啥子忙了。你的道路要你自己来走,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越走越精神。”

————————————————————

【附】联系方式

邮编:40219
地址:重庆永川市朱沱镇新岸山村山角井村民小组(11组)
邹世才(收)。
电话:023-49607064(邹世福转邹世才。邹世福系邹世才的五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杨银波:让无助者有助,让无力者有力
农民调查:五元人民币是所有的现金
杨银波:居住、医疗、教育——贫穷者的重负
杨银波:再见,我的公元2005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