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杜正勝希望本土教育能成為全民教育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劉嘉韻台北一日電)多年來政府在學校推動本土教育,已顯見成效,教育部長杜正勝希望本土教育能深耕、深入,擴及於成人,成為全民教育,為經濟層面的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文化泉源,創造更高價值。

杜正勝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本土教育以往大家比較重視小孩子的部分,其實,大人也應補充學習,他認為國人對本土的認同,應該不限於狹隘的政治性議題,而是要從本土找到文化泉源,使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有更高度經濟價值的創意產品,更能走出國際與別人競爭。

他舉韓國為例說,韓國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現在仍可從韓國二十世紀以前的繪畫、書法等找到中國文化的內涵,但目前韓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在文化上走出自己的路,尋找到現代韓國的特色。

杜正勝表示,由這個觀點來看,從本土教育更深入深耕、更深刻意涵,關係到產業經濟的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找到外國無法取代的獨一無二藝術產品,創造高經濟價值,所以大人的本土思考更重要。

因此,杜正勝認為,未來社區大學應多注重本土文化如文學、歷史、藝術的知識傳遞與觀念建立,也可透過其他方式,把本土教育從學校教育擴大變成全民教育,不必隨著社會上某些人的指揮棒起舞而將本土教育陷於狹隘的政治範圍。

另外,杜正勝也指出,希望把國際化從高等教育擴及各層級教育以及社會,更注重新移民的母國文化。他說,即使計程車司機會講英文,台灣各地都有英文環境,但台灣社會的國際化程度仍然還不高,大家還要學習以國際化觀點來處理面臨的社會問題。

杜正勝指出,台灣社會有很多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與台灣人結婚而成為台灣的一份子,他們要適應環境、適應台灣的語文、要融入社會,如果大家要以過去「同化」的觀點,要新移民被同化,那就錯了。

他說,新移民來台灣,使台灣的文化更多元、更豐富,這些種子不可抹煞,否則要講社會的國際化很難。大家應該做的是去瞭解所謂外籍新娘或外勞等新移民的母國長遠的歷史文化成就,包括泰國、印尼、柬埔寨、越南等亞洲國家都要去瞭解,使這些成為台灣的一部分,台灣的國際化成分才會增高。

杜正勝認為台灣的教育也可為社會的國際化盡幾分努力的力量,國教司已經在小學推動「國際日」,未來中學也要推動,由於很多學童學生的母親來自不同的國家,因此,孩子也應學習泰國、印尼等國家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學校國際日的推動就是要把所謂外籍新娘的母國文化納入台灣大社會的母國文化,並在學校教育中展現。

由於國際化不限高教,各級學校都要有認識,因此,杜正勝說,教育部已經委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編輯這方面的教材,提供大家學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