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水果銷中週年調查採訪(台商甘苦談篇)

勇闖中國市場 台商賺賠各憑本事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曹宇帆台北三十日電)六月初大雨滂沱,屏東的香蕉園泥濘不堪,遠從中國來台的超市業者,撐著傘,步履蹣跚地走著,和一旁的廈門慶圓貿易執行長溫仁得討論購買台灣過剩的香蕉,但買家心想,台灣水果產量不定,「花了廣告宣傳費,總不能後續沒貨啊?」交易告吹。溫仁得感嘆:台灣水果真難做。

台灣水果供貨量就像荒溪型河流,暴雨氾濫成災,無雨乾涸,產量不易拿捏,再加上運輸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台灣水果在中國價位難壓低。

「當地大型超市大多不喜歡做台灣水果生意,風險高又難賣,改嘗試仲介台灣農民與中國經銷商買賣,才漸漸打開台灣水果銷售通路。」溫仁得看準當地的行銷特性,廈門經貿局還邀請沿海六大城市的大型水果通路商舉辦產銷會,從台灣來的農民在這場展銷會中,交易成功。

也有台商走高價精品市場,做得有聲有色。上海吉谷商貿總經理林志鴻在中國奮鬥四年,原本專門經銷各國水果禮盒精品,零關稅上路後,將全部心力投入台灣水果,初試啼聲就創下去年度單一公司經銷台灣水果最大量佳績。

與當地超市合作難,再加上產量不穩定的因素,台商傅癸榮體認,「叫任何人來大陸單做台灣水果是害人的」,他改以大宗經銷來自華南地區和其他國家的果品為主維持公司營運,台灣貨則鎖定高消費群推銷,控制損益。

台商開發中國這塊處女地,都歷經長短不一的摸索期,有人經不起虧損,早早收手,幾位受訪的台商,有的人撐了兩、三年,才開始獲利。

與中國商人交手,雖然語文共通,文化接近,但還是不少人受騙。即使像林志鴻這樣的成功台商,也遭逢不愉快的經驗。進貨給上海某家量販店,給了正宗台灣水果的宣傳品與看板,打起廣告,一、兩個月後對方不再交易,林志鴻某天路過,看到假貨矇騙消費者,氣憤難平。

除了受騙上當外,經常拖欠帳款時有所聞,吃了悶虧的台商多選擇息事寧人、自認倒楣,有的台商後來學聰明,堅持一手交貨一手交錢。

一九九0年隻身前往廈門種芭樂的葉日順,憶起在中國打拼的過程,有不少感嘆,他說,廈門有地痞流氓,他們就是要錢,不斷地勒索,但「來就不怕,怕就不要來」。葉日順還是苦撐下去。

辛勤栽種好不容易看到成果時,樹上結實累累的芭樂、楊桃、芒果,卻不斷被偷。葉日順說,這些問題讓他對中國很沒有信心,失望之餘,一年後毅然決然撤資回台灣,繼續在家鄉彰化種芭樂,守著兩甲地的芭樂園。

當年苗木禁止運到中國大陸,葉日順不諱言,前往中國發展的農民,都是鋌而走險,用偷渡的方式將苗木走私到中國大陸,如果不幸被抓到,就是「沒收」,損失的就是購買苗木的成本。

勇闖中國的台商從失敗中獲取寶貴經驗,有些人逐漸走出虧損的坎坷,中國有十三億的人口,這塊大餅各國搶著進攻,單打獨鬥之際,台商們期盼,除了開放水果直航解決運輸問題外,兩岸政府也能給產銷面的必要協助。

傅癸榮建議,多數中國民眾目前都還不知道,究竟要跟誰買台灣水果才能買到正宗貨,「如果能夠由兩岸政府出面保證,指定哪些店面不賣仿冒品,使假貨不致打壞台灣水果名聲,台商和農民即能真正獲利。」

兩岸政府是否攜手合作助台商一臂之力,台商們不敢有太多奢望,在期待還未實現前,他們也有心理準備,先得靠赤手空拳,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