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領先潮流 台灣構思滿天星計畫

人氣: 8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福爾摩沙衛星2號是台灣首顆自主遙測衛星,從研發到升空,一共花費46億台幣,國家太空中心正積極研發新式微衛星,構思15顆以上的微衛星組成「滿天星」遙測星系,經費僅約福衛2號的4分之1,若研發順利,最快可望在2012年實現升空。

成功大學航太所教授蕭飛賓和苗君易認為,滿天星系發展方向符合太空科技新趨勢,結合電子、晶片設計等科技產業的優勢也很值得嘗試,但衛星輕量化涉及許多技術的整合,可預見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

國太中心規劃和學界、產業界合作研製的新式微衛星,長寬高各只有30、65、15公分,重量僅25至30公斤,相較重達7百多公斤的福衛2號,顯得非常迷你,若能成功量產,估計每顆微衛星造價6千多萬元,以15顆組成遙測星系,連發射費用在內約需12億多。

台灣國家太空中心總工程師祝飛鴻指出,傳統衛星的本體都是由結構、電力、熱控、推進、資料處理、遙傳指令、姿態控制等7個次系統組成,一般說來衛星功能越強,次系統的體積重量越大、發射費用越貴,新式微衛星則打破次系統概念,將小衛星的體積和重量縮減3分之2,卻保有原等級的功能。

祝飛鴻解釋,新式微衛星的設計,在於將衛星所需的電子元件,均以「多重晶片模組」取代,製作成「多功能結構板」,原本像箱子的元件變成一片薄板,體積就縮小了,筆記型電腦、手機能做得越來越輕薄短小的關鍵,也是利用類似的設計概念,但一般電子產品僅須做成單晶片,太空級的衛星則須做到多重晶片。

美國、歐洲、日本的太空總署為了達成「相同功能衛星減重達60至70%」的目標,近年來均投入多功能結構技術的研發,美國已做出通過太空飛行驗證的「多功能結構板」,但依據各國公開資料,尚無一顆完整的新式微衛星成功升空的紀錄。

祝飛鴻強調,新式微衛星組成的滿天星星系,可依任務需求設計成各種屬性,以應用價值很高的遙測星系為例,若要保有福衛2號「每日同地再訪」的特色,拍攝範圍又要涵蓋全球,基本須由15顆衛星組成,但若要確保全球各地的影像解析度都達到1米,可能需要45顆衛星組成才夠。

微衛星 太空藍海策略

〔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滿天星星系的原始構想源於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作樂對「台灣發展太空計畫要朝新方向突破」的渴望,他強調,台灣的經費和人力有限,與其跟大國硬碰硬,不如運用「藍海策略」,善用既有優勢。

吳作樂說,台灣太空計畫每年預算平均約20億台幣,只有韓國、日本、中國的33%、3%和1%,更不用提美國和歐盟,在既有的太空市場上,台灣實在沒得競爭,而新式微衛星及其組成星系還在起步階段,台灣若能結合產官學研的力量投入,非常有機會。

吳作樂指出,當今經營管理界最熱門的「藍海策略」,就是要找出獨特利基,開創發展成新的主流市場,台灣雖小,在電子模組化、晶片設計和高品質量產的實力卻名列世界前茅,這三樣優勢,剛好都是發展新式微衛星及量產為星系的重大關鍵。

吳作樂強調,要讓新式微衛星組成滿天星星系並非一蹴可幾,目前還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待時機成熟才會編列正式預算。

GPS研究中心 10月成立

〔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台灣國家太空中心昨日宣布,將與國科會合資補助國內大學在10月成立「全球定位科學應用研究中心」,以每年5千萬元的研究預算規模,加強推廣研究福衛3號的科學資料,中心最快在10月成立。

由6顆微衛星組成的福衛3號4月中旬發射至今,還在進行軌道轉換工作,預計明年7月部軌完成。

國太中心首席科學家陳秋榮指出,福衛3號透過接收24顆全球定位系統衛星的訊號,每天可得到大氣層(離地20至90公里 )和電離層(90公里以上 )各2500筆資料,但因部軌尚未完成,影響下傳資料時間,目前大氣層的資料只有700筆可下傳,電離層方面則因資料量較小,已可全部下傳。

陳秋榮表示,福衛3號資料7月28日起已公布在中央氣象局的「台灣科學資料分析中心」網頁,已有26國的研究人員申請使用。

國太中心主任吳作樂強調,希望透過成立「全球定位科學應用研究中心」,吸引更多傑出的國內外學者加入研究福衛3號資料的行列,提升台灣在全球定位技術領域的研發能力。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