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廢棄眼角膜 助人開拓視野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即使眼角膜因為疾病或傷害,不再晶瑩剔透,也能為他人「保」住視力!有醫師利用從角膜移植患者取下、原本要丟棄的角膜,來為患者修補眼白,不但廢物利用,也把愛傳遞下去。

長庚醫院追蹤顯示,患者接受這類手術後,視力與移植物都相當穩定。

台灣每年約有1千2百到1千5百例眼球破裂案例,其中不少受傷位置在角膜或是鞏膜。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表示,鞏膜雖沒有直接與視力相關,但當患者傷口太大時,直接將破裂處縫合,可能導致眼球變形,造成眼球內容物位移,影響視力,甚至嚴重散光。因此,必須以移植材料為患者實施修補手術。

不過,去年1整年台灣眼角膜捐贈數量只有179枚,與同期由美國、斯里蘭卡等外國進口的眼角膜近千枚相較,顯示台灣眼角膜主要還是仰賴國外進口。

一小塊就能補眼白

至於鞏膜修補,醫師表示,用來補眼白最好的材料就是鞏膜本身,國內一度有廠商引進以鞏膜、心包膜製成的「異體組織片」,來做為眼睛的「補丁」, 由於保存期限與使用量、法規等因素影響,目前已經停止進口。從移植眼角膜患者取下的角膜,成為重要的來源。

長庚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黃奕修指出,該院從1992年開始陸續以甘油保存角膜為患者修補鞏膜,甘油保存角膜的來源,就來自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只要先確定患者沒有肝炎等病毒感染,經同意後,取下放在脫水甘油中乾燥保存在一般室溫中,保存3個月後就可以作為修補鞏膜的材料。黃奕修解釋,甘油脫水過程中,細菌也無法生存。

國內外統計顯示,以角膜修補鞏膜成功率在9成5以上,不過,角膜與鞏膜顏色不同,也可能有潛在感染風險,是採用此方法時必須注意的。

——————————————————————————–

術後棄骨 也能移植

〔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混濁的角膜可以回收用來修補眼白;手術取下的骨頭,妥善處置也能嘉惠他人。

捐骨本 幫人站起來

目前包括榮總、長庚以及振興等醫院都設有「骨頭銀行」,除了來自大體捐贈者的骨頭外,其中還有不少醫師從骨折、置換人工關節摘下的「人骨」。

這些骨頭經過急速低溫冷凍處理後,每年至少提供逾千人使用,甚至有些罹患骨瘤必須接受大段骨頭移植的年輕病人,因為移植人骨,而能重新站起來,一些因為嚴重外傷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也可以利用骨移植配合骨內支架,避免留下長短腳的後遺症。

振興復健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朱唯廉表示,骨骼銀行其實就是一個類似冰箱一樣的特殊儲存設備,醫師從骨折、人工關節置換病人身上取下的骨頭,或是同意捐贈大體的往生者身上,所取下的可用大小骨頭。在取下處理後,隨即放置在攝氏零下72度的冰櫃中保存。

骨頭會保存超過3個月,降低引起排斥的可能性,即可取出供患者使用;目前最常用在患者裝置人工關節時,進行關節面重整使用。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任陳天雄表示,雖然現在人工骨材越來越發達,但是人工骨在人體中,永遠是「外來物」,不像植入的人骨一樣,可以獲得滋養、新生骨細胞,真正成為身體的一部份活下來。

捐骨無損大體外觀

不少國人不願意捐出骨頭,原因是擔心將往生者的骨頭捐出後,「火化時,可能連骨灰也沒有?」

對此,長庚醫院骨外傷外科主任吳基銓說,捐贈骨骼往往取下的只有大小腿骨、上下臂骨,且醫院還會以人工骨骼或是木頭等回填,外觀上不受影響,火化時當然還是有骨灰。

陳天雄也強調,不是所有人都能捐骨頭,骨質不佳、罹患感染性疾病或是先前罹患菌血症等,可能有感染風險的骨頭,都是骨銀行「拒絕往來」的對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