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萍:長大後,才知的殘障人權

李美萍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6日訊】「教育部來文公告,自97年起,持畢業證書欲申請居留延期之畢業僑生,如曾有辦理休學、退學及延長畢業之情形,將不予核准居留延期。若未曾辦理休學、退學及延長畢業,可申請延長至次年6月底。」

一早打開信箱,見到由本校生輔組老師寄來的信件內容,讓整天的心情被無形的打結,跟著訂了卻動不了的法律沉默。這種硬性又不經適當就定法的規定,常讓學生陷入一陣陣的挫敗中。一直以來,學校教育的是如何在生涯裡規劃?對僑生而言,要依居留期限寫成生涯規劃表,已經是非常不易的事了,又碰上如此突如其來的規定,更讓人傻眼。法的設定,最大用意是保護及維序;保護人民兼維持社會之安定,當然,對官職部門而言,亦存在相互監督之效能。對泰緬僑生而言,能在居留期限內完成所學之技能,有著能力失衡的比較,泰緬僑生,由於在僑居地接觸華文文化及教育機會甚少,不同於本地土生土長之學生,加之,資訊傳播不足,能從網際網路學習E化的知識更少。八年,是個很寬容的期限,但為何又冷不防的要刪除原本給予畢業生調適心情的一年或半年呢?用來規定的理由也非常令人哭笑不得:「曾有辦理休學、退學及延長畢業之情形,將不予核淮居留延期。」這是一項完全沒有人權概念的規定。

兩百多年前,法國在革命勝利後,發表了如下的《人權宣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於保存人的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不知人權、忽視人權或蔑視人權,是人民不幸和政治腐敗的唯一原因。」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台灣為簽署國之一,憲法第8條至24條,訂立了台灣對人權的概念及想法。

落實概念和想法有著行動上的執行效力,這是舉世共知之事。人權,雖屬個人權益,且生而自由之能事,然而,個體之權益必需在群體的保護下,才有追求個體人權之可能,這應該是人權又細分;個體人權、集體人權、國家權利之原因。相較那些非要長大後,才明白與眾不同的無國籍人而言,他們擁有的是殘障人權。

「世界人權宣言」第15條:人人有權享有國籍,且不容被剝削、不容被否認之權利。相信任何法令皆為解決問題及維持秩序而定,亦有著被看清的事實,世界會存在無國籍人,就是被看清的難民事實。

2006年由聯合國難民署(UNHCR)所成立的「難民法律援助中心」將入境泰國,為解決來自緬甸6萬多人的難民法律問題,問題因人而生,相對由人解決。國籍,就是落實人權的關鍵基礎。難民有沒有人權?有;難民有沒有國籍?沒有。因為所謂難民即是不再受該國保護的人民,不願返回該國者,這裡所指的「不願返回」非「不想返回」,而是因恐懼,不敢返回,何況僅是寄生於他國之天生無國籍人,「返回」僅是語助。

人權問題,不能只狹義的縱觀。泰緬地區在台無國籍人的權益,更不能以自我主義去假設問題的可能性;外交部的官員認為緬甸同學大多是不想回家,存有經濟移民的可能。人人有主觀思考的權利,然而卻不能主觀的去認定,進而判斷其真偽,尤其當事情是大環境下的組織團體時,更不能以一己之言判全體之實。緬甸之所以被列入「流氓國」之因,相信成立之條件,決非「看不順眼」,因這樣欠缺民主的思維範疇,更無以立足。且將泰緬地區僑生之歷史背景之責任放下,單就人權而論,他們該不該擁有國籍?該不該被接納?法,不是訂來看的,而是訂來解決問題,當問題不能依法處理的時候,表示此法未能達到「一視同仁」的效果,這亦是一個值得討論與修改的問題。本文並無任何立場,僅依所看見之法律與所遇之困境提出相關疑慮及解釋,以茲參考。

李美萍 有感於永和家中
2007/10/20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是特別的暑假作業,來自印尼南亞海嘯災區的僑生梁淼升是個環保科系的學生,他用十天的時間行腳台灣,造訪環保爭議的地區,去年他親眼目睹蘇門答臘的雨林火災,這兩年的實境課程,使他深刻體認地球暖化的威脅,並思考未來如何兼具環保與經濟發展。
  • 印尼蘇門達臘的雨林,是目前全世界消失最快的雨林,一年消失的面積大約有台灣的2/3大,5個來自印尼的僑生,以剃光頭髮的行動劇,發出求救聲音,希望國際間伸出援手,一起搶救印尼雨林。
  • 【大紀元8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一日電)三十八所台灣大學校院為爭取馬來西亞僑生來台就讀,今天起在馬來西亞舉辦「2007馬來西亞台灣高等教育展」;教育部長杜正勝並為教育展題賀辭,並指派主任秘書莊國榮代表與會,以表示教育部對教育展的重視,期能藉由教育展,吸引更多優秀僑生來台升學。
  • 澳洲地區為僑生回國升讀大學免考試地區,凡是在海外出生連續居住至今,或是最近連續在海外居住滿6年以上(申請醫學、牙醫及中醫學系者須僑居滿8年)的僑界青年,符合「大學暨僑大先修班海外聯合招生簡章」所規定之申請資格者,均可報名。
  • 緬甸軍警持續第二天開槍驅散群眾,並突擊佛寺毆打僧侶,28日包含緬甸僑生在內的上百個社團連署「台灣翁山蘇姬網路」在台灣民主紀念館公開譴責,並到外交部呼籲政府聲援緬甸民主運動。
  • 紐約華僑文教服務中心提醒﹐每年皆有華裔青年欲申請回台就讀大學等各級學校,對於役齡(18歲至36歲)內的華裔青年如欲以僑生身分回台就學者,應注意相關規定。
  • 澳洲地區為僑生回國升讀大學免考試地區,凡是在海外出生連續居住至今,或是最近連續在海外居住滿6年以上(申請醫學、牙醫及中醫學系者須僑居滿8年)的僑界青年,符合「大學暨僑大先修班海外聯合招生簡章」所規定之申請資格者,均可報名。
  • 赴緬遇險台大志工堅不退卻台大社服隊昨日舉行聯合成果發表會,其中還包括了數個在海外志工服務的成果。(自由時報記者叢昌瑾攝)台大等大學學生組成的「再見家鄉服務隊」深入緬甸服務,教當地小朋友製作環保玩具,例如拿家裡的喜帖作成鞭炮,小朋友高興地展現成果,還掛在家門外。(台大再見家鄉服務隊提供)台大社服隊昨日舉行聯合成果發表會,其中還包括了數個在海外志工服務的成果。(記者叢昌瑾攝)台大等大學學生組成的「再見家鄉服務隊」深入緬甸服務,教當地小朋友製作環保玩具,例如拿家裡的喜帖作成鞭炮,小朋友高興地展現成果,還掛在家門外。(台大再見家鄉服務隊提供)〔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台大學生、緬甸僑生組成的「再見家鄉服務隊」8月深入緬甸擔任醫療、教學志工,服務兩千多名學童,期間更遇上緬甸軍政府鎮壓人民事件,情勢緊張,歷經軍政府搜身檢查、索價、對外幾近失聯,最後十七人堅持完成二十八天志工服務,沒有退卻!歷經搜身、索價、失聯劫難服務隊昨日在台大舉行社服成果發表會,對於當地的動亂與小朋友的純真、記憶混雜卻又難以忘懷;台大外文系三年級、隊長林佳瑩說,在仰光服務一週後往北走,當地聯合國顧問即告知油價上漲,「我們搞不清問題嚴重性,後來得知物價飆漲、仰光發生暴動,已有六十幾人遭逮捕,才察覺事態不妙」。她回憶,進駐和平村時,軍政府索價七十萬緬幣(相當於一萬多元台幣),後來改住旅館,一度擔心被限制自由。往北的路途中,軍政府每間隔兩小時車程駐軍,要求所有乘客下車接受檢查,氣氛詭譎。由於當地媒體封鎖消息,學生打開電視不是中國的頻道,就是聽經唸佛節目,想上當地網咖以MSN或BBS方式向台大報平安,也都連不上網路。林佳瑩說,緬甸鄉下公用電話很少,且須有人代撥後,再跑到另一個地方接聽,因雨季線路不穩,常常一人撥了十幾分鐘還打不通,幸好獲得緬甸人民大力幫忙,得以平安歸來。幫助當地小朋友帶著感動歸來服務隊之所以叫做「再見家鄉」有段故事。帶隊老師王月君是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志工,五年前深入緬甸密支那一所高中教數學、協助建立圖書館,七名學生受她影響來台唸大學,這次,王月君帶著七人和台大學生再返回密支那服務。服務隊出發前在台大募集中文課本、玩具、牙刷、環保餐具等大批物資,前往四間孤兒院、一間托兒所發送,受惠學童兩千三百多人。平均一名學生教一百多名孩子牙齒保健、簡易包紮、燒燙傷處理、毒品與愛滋防治;並帶孩子唱英文歌、手語、跳舞,教製繪
  • 我在和時間拔河著,在一次一次的問題中,我不斷修正、檢討自己的方法......
評論